五十多年前的一天,为了平整耕地,安徽宿州萧县醴泉村村民将收复外蒙古的北洋皖系将领

五十多年前的一天,为了平整耕地,安徽宿州萧县醴泉村村民将收复外蒙古的北洋皖系将领徐树铮墓挖开,从中出土了蒙古白玉玉靴等精美的玉器陪葬品。 1970年初春,安徽宿州萧县醴泉村的村民们正忙着平整农田。在一处略显突兀的土包前,村民们挥动着手中的铁锹,准备将这片高地削平。 铁锹刚刚破土,几个村民就发现了端倪。经过仔细挖掘,一座保存完好的墓葬显露出来,墓中陪葬品琳琅满目,引起了当地文物部门的重视。 这座墓葬的主人,是北洋军阀时期皖系重要将领徐树铮。出土的陪葬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双蒙古白玉制成的玉靴,工艺精湛,做工考究。 这双玉靴不仅仅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更是一段尘封往事的见证。这是徐树铮在率军收复外蒙古期间得到的珍贵礼物,凝聚着蒙古民族的匠心工艺。 墓中还出土了许多其他文物,包括各类玉器、瓷器,以及部分军事用品。这些陪葬品的制作年代大多在民国初期,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水平。 从这些陪葬品可以看出,徐树铮虽为军阀,但有着不同于其他军阀的品味与见识。文物专家在整理这些陪葬品时,发现它们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蕴含着重要的历史信息。 特别是那双蒙古白玉玉靴,其存在证实了徐树铮与外蒙古之间的历史渊源。这双玉靴的工艺特点显示,它是由蒙古地区最好的玉匠制作而成。 在清朝末年,科举制度仍是读书人通往仕途的重要阶梯。徐树铮出身安徽萧县,通过刻苦读书成功考取举人功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科举功名已不足以适应新的形势。1901年,年轻的徐树铮放下举人身份,选择投奔正在崛起的袁世凯。 这个选择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袁世凯麾下,徐树铮展现出过人的才智,被选派赴日本学习军事。 在日本的学习期间,徐树铮系统掌握了现代军事知识。这段经历让他开阔了眼界,也为他日后的军旅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 1910年学成归国后,徐树铮凭借出色的能力很快受到段祺瑞的赏识。此时的段祺瑞是北洋军阀中的重要人物,掌握着皖系军阀的大权。 在段祺瑞的提携下,徐树铮逐渐成长为一名重要的军政谋士。他不仅精通军事,在政治上也展现出非凡的才能。 在辛亥革命爆发后,徐树铮协助段祺瑞参与了"三造共和"的重大历史事件。所谓"三造共和",指的是推翻清朝建立民国、反对袁世凯称帝、平定张勋复辟三次维护共和的行动。 这一系列政治行动让徐树铮在军阀政治中崭露头角。他展现出的政治智慧和行动能力,让他成为皖系军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为了进一步巩固政治势力,徐树铮组建了安福俱乐部。这个政治组织通过操控国会选举,在民国政坛上发挥着重要影响力。 在军阀混战的复杂局势中,徐树铮展现出高超的政治手腕。他成功说服张作霖率奉军南下,为皖系在政治斗争中赢得了重要优势。 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给了中国一个收复外蒙古的历史机遇。沙俄政权的崩溃,使其在外蒙古的影响力大幅削弱。 此时的外蒙古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沙俄忙于应对国内革命,无暇顾及这片远东领土,这为中国收复失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抓住这个机会,徐树铮开始了他的战略布局。他以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由,组建了一支精锐部队。 这支部队后来被改编为西北边防军,成为收复外蒙古的主力。军队的组建过程中,徐树铮注重选拔有能力的将领,配备了较为先进的武器装备。 1919年6月,徐树铮率领西北边防军向外蒙古进军。在这次行动中,他采用了一套独特的战略,避免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 其中最著名的是"增灶计",这是一种通过设置多个营火,制造军队数量众多假象的策略。这个计策让外蒙古的统治者产生了畏惧心理,不敢轻易与中国军队正面对抗。 在军事行动取得成功后,徐树铮并没有停止努力。他开始在外蒙古推行一系列建设措施,包括修建道路、开办学校和银行。 这些措施的目的是加强外蒙古与中国内地的联系,让两地在经济和文化上形成更紧密的纽带。他还鼓励当地百姓发展农业,改善生活条件。 当地的蒙古王公对徐树铮的这些举措表示赞赏。那双后来出土的蒙古白玉玉靴,就是当时蒙古贵族赠送的珍贵礼物之一。 然而,历史的进程总是充满变数。就在外蒙古局势逐渐稳定时,国内爆发了直皖战争。这场战争打破了刚刚建立起来的稳定局面。 徐树铮不得不率主力部队回师参战,外蒙古仅留下少量守军。这个战略上的被动,为外蒙古再次脱离中国创造了条件。 在直皖战争中,皖系最终失败,徐树铮失去了所有官职。外蒙古趁此机会,在新的国际势力支持下重新宣布独立。 1925年12月,徐树铮在前往天津的路上遭到暗杀,年仅45岁。

0 阅读:56

猜你喜欢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吖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吖

资深历史痴,十几年商海沉浮,历史总能激励、启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