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沈醉说:当年徐远举刑讯江姐时,要扒掉江姐的衣裤,沈醉目睹了江姐怒骂徐远举,免遭侮辱的全过程。罗广斌说:江姐的机智、勇敢没写进小说,太可惜。 1945年的四川,正处于内战的风口浪尖。国民党政府全面打压共产党地下组织,特务横行,风声鹤唳。就在这样一个腥风血雨的年代里,江竹筠踏上了最危险的一条路:投身地下党,成为川东地下组织的核心一环。 她的出发点并不轰轰烈烈,甚至略显平凡。出身贫寒,少年负重,一路摸爬滚打,从师范学校走出,成为一名信仰坚定的共产党员。江竹筠是那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扛事的女性。虽是女子,却一身铮铮铁骨。在学校时,她带头组织学生活动,帮助落后同学补习功课,赢得了极高的威望,大家亲切地称她“江姐”。 1938年入党后,她的组织能力被迅速挖掘出来。在重庆市委重建地下组织的关键时刻,她被选中前往协助负责人彭咏梧工作,主要负责党内联络与情报传递。这是一项容不得半点疏忽的工作,稍有差池便可能引来血雨腥风。尤其是在重庆这样的“白色恐怖”重地,任何一个不经意的举动,都会把整个组织暴露在特务的枪口下。 当时,彭咏梧的公开身份是国民党中央信托局的职员,住在单位提供的宿舍。因为身负整理党员资料的重任,手上掌握着大量机密。宿舍环境嘈杂,人员复杂,党组织意识到,若要更安全地开展工作,必须给彭咏梧一个更稳妥的“掩体”。刚好,信托局新建的家属宿舍即将启用,只有“已婚职工”才能分配。这时候,组织提出一个方案:安排一名女同志与他“假扮夫妻”,以此掩护身份,转移秘密资料。 人选很快锁定在江姐身上。她年轻、稳重,又与彭咏梧长期共事,有一定的默契。但面对组织的安排,江姐第一次迟疑了。她心里清楚,这样的决定会留下很多“口舌”,毕竟她还是一个未婚的姑娘。那个年代,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极其苛刻,“名节”是无形的枷锁,压在每个女人头上。即使是假扮夫妻,一旦传出流言蜚语,未来的生活将难以承受。 她知道,党需要她,革命需要她。最终,她抛开个人顾虑,坚定地服从了组织安排。就这样,“江姐”变成了“彭太太”,搬进了新宿舍,也把一颗坚定的心埋进了更深的战壕里。 白天在单位扮演恩爱夫妻,夜里则守着一沓沓机密文件,推演对策,联络同志。他们不止是革命战友,更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1946年,孩子出生,取名“彭云”。但幸福并不长久,等待他们的,是更严峻的挑战与牺牲。 直到1964年的一天,著名作家罗广斌和杨益言专程来到北京,想要找到沈醉和董益三这两位当年在重庆渣滓洞亲历军统罪行的人。他们希望能够了解更多关于军统和中美合作所的第一手资料,为即将创作的小说《红岩》积累素材。 沈醉是一位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曾经在军统任职多年,被称为"军统高层",但在1949年云南起义时被俘,后来被特赦。尽管过去曾是军统的一员,但沈醉对《红岩》这部揭露军统罪恶的小说很感兴趣。 见到罗广斌后,沈醉主动提起了江姐英勇抗敌的往事。原来,沈醉曾亲眼目睹了军统特务头子徐远举刑讯江姐的全过程。面对徐远举用侮辱女性的卑劣手段逼供,江姐没有屈服,反而怒斥徐远举不配为人。即使後来被残忍地用竹签钉入十指,江姐仍然坚贞不屈,誓死不招。 沈醉向罗广斌感慨,江姐表现出的机智勇敢,没能完整地写进《红岩》实在是太可惜了。如果能把这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再现于书中,必将使作品更加生动感人。这次北京之行,让罗广斌获得了弥足珍贵的素材,也更加坚定了他塑造江姐这一英雄形象的决心。
1964年,沈醉说:当年徐远举刑讯江姐时,要扒掉江姐的衣裤,沈醉目睹了江姐怒骂徐
落叶随风呀
2025-04-08 19:13:27
0
阅读: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