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7月的一天,一位特殊人物出现在了兰州中级法院刑事审判庭的被告席上。此人名叫刘学保,曾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家喻户晓的英雄,而如今却成了接受审判的阶下囚。 刘学保,陕西三原县马额公社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966年春,他应征入伍,成了兰州军区某部的一名普通士兵。那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立功受奖不仅意味着荣誉,还可能改变命运。刘学保心里早就憋着一股劲儿,想干出点名堂,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好日子。 1967年夏,他被派往甘肃永登县连城林场,支援地方建设。在那儿,他注意到一个名叫李世白的职工。李世白曾是国民党宪兵副连长,解放后被划为“历史反革命分子”,在林场干杂活,日子过得低调又压抑。刘学保盯着他,心里琢磨开了:这家伙的身份是个好机会,搞点动静出来,自己不就能出名了吗? 几个月后,他开始计划。他偷偷藏了几枚雷管,又找了把旧斧头,反复盘算着怎么演这场戏。他想弄个“阶级敌人破坏”的大场面,自己再跳出来当救星。大通河大桥——连接林场和外界的命脉——成了他的目标。 1967年12月17日深夜,大通河大桥上传来一声巨响。林场职工赶到时,刘学保倒在桥头,左臂被炸断,满身是血。他被送去抢救前,喘着气喊了一嗓子,说是有阶级敌人要炸桥。职工们当场慌了,一边把他送医,一边搜查现场。不久,他们在桥另一头发现了李世白的尸体,他头部被砸得血肉模糊,已经断气。 刘学保醒来后讲了一套故事:那天晚上,他发现李世白鬼鬼祟祟,跟踪后撞见他要炸桥。他上前搏斗,用石头砸倒对方,又把冒烟的炸药包扔下桥,结果炸药爆炸,自己也被炸伤。公安机关听完却皱起了眉头。现场勘查显示,根本没打斗痕迹,炸药威力也炸不了桥,他们觉得这事蹊跷,建议再查。可部队不管这些,李世白是国民党背景,动机“说得通”,刘学保就被捧成了英雄。 可李世白的家人却掉进了苦海。他被定为“反革命分子”,妻子被发配农村,长子因莫须有的罪名入狱,女儿也抬不起头,家破人亡的悲剧就这么发生了。 刘学保头顶英雄光环,整整闪了十年。直到1978年,风向变了。永登县开始收到群众来信,有人说李世白老实本分,不可能干出炸桥的事。信越来越多,上面坐不住了,成立了专案组。六年时间,他们翻档案、访证人,硬是挖出了真相:这整件事是刘学保自导自演的骗局。 原来,他为了出名,把李世白骗到桥上,用斧头砸了他的头,又点燃雷管伪造爆炸现场,自己弄伤手臂,编了个天衣无缝的谎言。专案组找到证据后,1984年春,公安机关把他抓了。他在审讯室低头认了罪,把前因后果交代得一清二楚。 1985年7月,兰州中级法院开庭审理此案。刘学保站在被告席上,再没了当年的意气风发。法庭上,证据确凿,他被判故意杀人罪,无期徒刑,政治权利也没了。同年,永登县委为李世白平了反,18年的冤屈终于洗清。 这案子后来成了那个年代拨乱反正的一个标志。刘学保从万人敬仰的英雄变成囚徒,真相大白时,人们才看清,荣誉背后藏着多大的代价。那些年,他的名字曾激励过无数人,可最后,他留下的却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教训。 刘学保从英雄到囚徒,告诉我们,光环再亮也遮不住真相。在名利面前,道德底线到底有多重要?你觉得他当初要是没迈出那一步,今天会是什么样?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1985年7月的一天,一位特殊人物出现在了兰州中级法院刑事审判庭的被告席上。此人
诗意生活雅韵浓
2025-04-08 12:47:55
0
阅读: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