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0年,孙吴大军登陆台湾,他们吃惊地发现,当地土著还处在原始母系社会,基本不穿衣服,喜欢吃生鱼,交媾时互不避讳,更没有君臣观念。部落之间打仗喜欢割下对方首级,并分食对方尸体。 孙吴士兵看到这个场景,觉得自己的三观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毕竟众人都是在人类文明社会生活成长的人,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些场景,他们当场呆滞。 说起来,这些人都是孙权精心挑选的江东好汉,一万人在当时的战斗力可圈可点。 而孙权之所以选择进攻台湾,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吴国在三国鼎立的时代里居于劣势地位。 相较于魏国,吴国的面积和国力比较落后;相较于蜀国,吴国又没有那么多的人才可以应用。 孙权知道东南方向有一个叫做夷州的小岛,夷州便是而今的台湾,便计划让自己手下的人将夷州攻打下来。 这样,吴国的版图能够扩大不说,还可以在小岛上种植粮食,补给军队需求,就是小岛上原来的岛民也是可以做自己军队的士兵的。 一时间,孙权倍感自己内心波涛汹涌,仿佛顷刻间就要将夷州收入囊中。 为了能够全方位贯彻自己的想法,孙权直接将大臣们召集起来,将自己的想法说了一下。 当听到主公想要派遣士兵去收复夷州以后,众位大臣表现各不相同。 有的皆面露难色,有的不方便直说,有的直接力挺孙权,认为主公讲的事情是切实可行的。 支持派认为如今魏国和蜀国来势汹汹,作为吴国的臣子应当支持主公想要扩张的想法,夷州落后,如果吴国出兵未必不能再短时间内拿下。 而反对派的原因说的更为清楚,文琮作为孙权的亲信,不愿意看着他犯错,直接站出来表示孙权想的事情不成立。 孙权的脸色一下子就变得铁青,更让他没有办法接受的就是,陆逊作为吴国首屈一指的武将,竟然也站出来制止他的行为。 文琮和陆逊拒绝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如今魏国和蜀国对吴国用兵,原本吴国人数不多,士兵数量就不够,还要抽取一部分人出去,这样无异于将自己的兵力分散,不利于在后续反击战当中获得成功。 二是夷州的距离太过于遥远,如何过去,是否能在路途当中保持安全,都是一件未知的事情,倘若发生了什么,吴国都没有办法直接进行帮助。 三是夷州十分封闭,里面的地形气候是否适合吴国的士兵在其中作战还未可知。如此冒失派兵过去,实在非明智之举。 孙权拒绝听从文琮和陆逊的话,既然这两个人为首的官员不愿意支持之,孙权便从支持自己的将军当中挑选了两个得力的,其中一个叫做卫温,另外一个叫做诸葛直。 他们出生在水乡泽国,擅长在水上作战。 十分适合对阵夷州的行动,听说自己被主公选中收复夷州,卫温和诸葛直十分开心。 对他们而言,比起魏国和蜀国,这个夷州实在是小菜一碟,他们都希望能够通过此次行动获得主公的进一步信任。 两人带着一万士兵顺着风向很快就到了夷州,原本以为路上都很顺利,到达了夷州以后更是万事顺意。 谁知道到了岛上以后,他们都傻眼了。 孙权曾经说这个岛屿上资源丰富,两人一看什么资源都没有,无外乎是树木林立。 因为夷州位于北回归线附近,气候炎热,再加上草木众多,蚊虫叮咬之下,许多士兵因为水土不服染上了疾病。 原本一个个英姿飒爽的士兵们都因为疾病一个个倒下,不要说战斗,有的士兵连爬起来的力气都没有。 原本孙权是让两人在夷州彻底立下了脚跟再回去汇报,如今的情况是绝对不可能了,他们想在这里继续看看形势。 奈何士兵们实在是坚持不住了,已经有一些人背地里计划着投降夷州人。 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卫温和诸葛直带着剩下的人和俘虏一起坐船回到了吴国。 他们原本以为孙权会理解他们,可是主公与群臣抗辩,就是希望他们能用在夷州的事业证明自己的说法是正确的。 而今看着几千个如此狼狈的士兵,孙权只觉得心里堵着一口气,索性下旨将卫温和诸葛直杀害,最后结束了这次荒唐的行动。
刘备汉昭烈帝的谥号规格有多高?秦二世见了秦始皇,会被乱刀砍死赵昺见了赵匡胤
【8评论】【7点赞】
用户10xxx71
sb小编不安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