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 年,上海头号大佬杜月笙去锦江饭店吃饭,排了 2 小时队都没轮到他,他刚要发火,一个女人走过来问:“先生,请问我们小店哪里得罪您了?”杜月笙的火一下子就没了,还主动拿出 30 万大洋帮锦江饭店扩大店面。 说起杜月笙,1930年代的上海人没几个不知道他的。这位爷是青帮大佬,手握黑白两道的资源,江湖地位无人能撼动。那时候的上海,租界林立,鱼龙混杂,杜月笙靠着精明头脑和狠辣手段,从一个小混混爬到了“上海皇帝”的位置。他不是什么好人,贩毒、开赌场、敲诈勒索,啥赚钱干啥,但偏偏又擅长做面子功夫,捐钱修桥铺路,摆出一副“义薄云天”的架势。所以,民间对他的评价一直两极分化,有人怕他,有人敬他。 1935年的杜月笙,正值巅峰期,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出门前呼后拥,走到哪儿都是焦点。可就是这么个大人物,却在锦江饭店门口吃了瘪,排队两小时没轮到饭。这事要是搁在别人身上,可能早砸场子了,但杜月笙最后不仅没翻脸,还掏钱帮店家,实在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锦江饭店这地方,在1935年已经有点名气了,但还没到后来那种高端酒店的地步。它最早是董竹君一手创办的。董竹君是谁?她可不是普通女人。出身青楼,十几岁被卖进那种地方,后来被四川军阀买去做姨太太,日子过得憋屈又压抑。但她不甘心,硬是带着孩子逃出来,靠自己闯荡上海滩。她没啥本钱,就凭着一股子韧劲和脑子,开了锦江川菜馆。 这家店不算大,位置也不算顶好,但菜做得地道,服务也周到,慢慢攒了点口碑。那年头,上海吃饭的地方多如牛毛,能脱颖而出全靠董竹君的经营之道。她不光会做生意,还特别懂得怎么跟人打交道,尤其是那些有头有脸的客人。她不卑不亢,既不巴结也不得罪,生意就这样一点点做起来了。 1935年某天,杜月笙带着一帮人去锦江饭店吃饭。按理说,他这种身份的人,走到哪儿不是被当成座上宾?可那天店里实在太火爆,座无虚席,杜月笙的人提前没订位子,只能老老实实排队。两小时过去了,队伍没挪几步,杜月笙的脸估计都绿了。他脾气可不是好惹的,手下的人见状,肯定也开始摩拳擦掌,准备“教训”一下这家不知天高地厚的店。 就在这时候,董竹君出现了。她没慌没忙,走上前轻声问了一句:“先生,请问我们小店哪里得罪您了?”这话说得客气又聪明,既给了杜月笙台阶下,又没露怯。杜月笙本来火气冲天,但被她这么一问,反倒不好发作。他毕竟是讲究面子的人,当着这么多人,总不能真跟一个女人过不去吧?于是,火气憋了回去,事情也就这么过去了。 更让人意外的是,杜月笙不仅没砸店,还转身掏了30万大洋给锦江饭店,说是帮董竹君扩店。这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普通人几辈子都赚不到。杜月笙为啥这么大方?有人说他看上了董竹君的胆识和气度。毕竟,能在上海滩混出头的女人不多,董竹君这股子不怕事又不惹事的劲儿,可能真打动了他。 还有种说法是,杜月笙想借这事做个顺水人情。他在上海混了这么多年,最懂得“化敌为友”的道理。锦江饭店名气不小,董竹君背后还有些社会关系,杜月笙与其结怨,不如拉一把,既显他气量大,又能多个朋友。何况,他钱多得花不完,30万对他来说不算啥大事。 当然,这事也有可能是董竹君主动争取来的。她不是那种只会低头做事的人,眼光很长远。杜月笙这么个大人物上门,哪怕是来找茬的,她也能看出机会。或许她那句问话之后,又说了些啥,让杜月笙觉得这女人值得帮一把。不管真相是啥,结果就是锦江饭店后来真扩建了,生意越做越大。 这桩事看着简单,其实挺有意思。杜月笙是上海滩的“土皇帝”,董竹君是个从底层爬起来的女人,两人身份天差地别,却因为一次排队闹了个“和平结局”。这背后,是上海那时候特有的社会生态。租界里,黑道白道混在一起,生意场上谁都得讲点策略。杜月笙再横,也得顾及面子和长远利益;董竹君再弱,也有自己的生存智慧。 再说董竹君,她能从青楼走到这一步,靠的不光是运气。上海那地方,女人想出头比登天还难,她却硬是抓住了每一次机会。这次跟杜月笙的交锋,就是她能力的最好证明。她没靠姿色,也没靠后台,就凭一张嘴和一颗心,把危机变成了转机。 杜月笙这边呢?他这人虽然干了不少坏事,但确实有几分江湖气。他肯掏钱帮董竹君,也算是一种“英雄惜英雄”的表现。当然,这不代表他是什么好人,只是说他混到那个位置,眼光和手腕都比一般人高明。 这次风波之后,锦江饭店的名气更大了。有了杜月笙的“投资”,董竹君把店面扩建得更有排场,吸引了更多有钱有势的客人。后来,锦江饭店成了上海有名的地标,连外国人提起都要点头称赞。董竹君自己也站稳了脚跟,从一个川菜馆老板娘,变成了真正的商界传奇。
1958年,71岁的蒋介石终于答应见张学良。11月23日下午17时左右,在大溪,
【7评论】【47点赞】
用户10xxx93
净放屁
用户10xxx97
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