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秋的一天,重庆国民党军统局机要室经济秘书邓葆光到档案室查阅资料,无意间发现了一本“日本外交密电本”,引起了浓厚的兴趣。 邓葆光,1911年出生在湖北黄安一个还算富裕的家庭。那地方虽然是兵家必争之地,但家里做布匹生意,日子过得挺宽裕。从小他就聪明好学,书读得好,尤其喜欢数学和经济学。1924年,16岁的他跑到武汉求学,脑子灵活,成绩拔尖,还认识了董必武、陈潭秋这些后来挺有名的人物,眼界一下子开阔了不少。 1927年大学毕业后,他先在上海一家银行当会计。工作虽稳定,可他不甘心平淡,闲下来就给报纸写经济评论,分析得头头是道。1934年,他考上了日本中央大学,去学经济学。在日本那几年,他埋头钻研,学问扎实,还认识了美国姑娘格尼娜,两人结了婚,感情特别好。1935年回国后,他凭着经济学功底和流利的日语,被国民党军统局看中,成了戴笠手下的经济秘书。 在军统,邓葆光不像那些刀尖舔血的特工,他更像个文人,靠脑子吃饭。他的活儿主要是分析经济情报,帮抗战出主意。戴笠很看重他这块“经济脑子”,没多久就把他提拔成经济研究室主任。那个年代,物资紧缺,情报值钱,邓葆光靠真本事站稳了脚跟。 1941年秋天,世界大战打得正激烈,重庆军统局里也忙得不可开交。有一天,邓葆光被派去档案室查经济资料。档案室里堆满了旧文件,他翻着翻着,瞅见一本不起眼的册子,封皮上写着“日本外交密电本”。他心里一咯噔,觉得这玩意儿不简单,就拿回办公室研究。 邓葆光早年在电讯专家温毓庆那儿学过密码学,破译密电对他来说不算外行。他摊开册子一看,里面全是乱七八糟的符号,一般人早头晕了,但他却来了劲儿。他拿出纸笔,对照着密码书,一个符号一个符号地抠。两天两夜没睡,饿了啃点干粮,困了喝凉水,硬是靠毅力撑着。第三天早上,他终于破译出一部分内容,眼睛都亮了。 电文里写着,日本和苏联在哈尔滨秘密谈了一笔买卖:苏联给80万立方米木材,日本拿20万吨橡胶换。交易已经签了字,还提到“北方可以放心”。邓葆光脑子转得快,马上琢磨开了。苏联木材多,不稀奇,可日本哪来的橡胶?他想到,日本的橡胶多半从南洋弄来的。这么大一笔交易,日本肯定有大动作。再联想到日本海军最近在南海集结,他推测,日本这是要稳住苏联,然后腾出手南下抢南洋。 这个想法让他后背发凉。如果日本真拿下南洋,中国的物资补给就完了,抗战会更艰难。他赶紧把情报整理好,标注清楚,送到戴笠手里。戴笠一看,觉得这事儿大了,马上让人把情报传给美国盟友,提醒他们小心日本的下一步棋。 情报送到美国时,美国人还不完全信,毕竟日本南下听起来有点玄乎。可戴笠拍桌子催他们重视,还说有更多证据。没多久,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把美国打得措手不及。事后美国人回想邓葆光的情报,后悔没早点当回事。这事儿一出,日本的野心彻底暴露,苏联跟日本的小算盘也藏不住了。 邓葆光的情报让国际局势抖了一抖。美国跟日本翻脸,跟中国的情报合作也更紧了。中国抗战本来就艰难,这份情报等于在关键时候拉了一把。太平洋战争打起来后,中美联手对付日本,邓葆光的功劳不算小。他的分析还帮盟军提前摸清了日本的战略意图,算是给反法西斯战争添了把火。 1946年,戴笠飞机失事死了,军统乱成一团。邓葆光被调到上海当站长,负责清点日本留下的物资。后来国共内战打起来,上海眼看守不住,他一咬牙,带着重要档案投了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他没再掺和政治,找了个小城安顿下来,专心研究文史,留了不少有价值的东西。 邓葆光这辈子,靠脑子和胆子,在乱世里干了件大事。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哪怕是普通人,关键时候站出来,也能改写历史。
解放战争时期,为什么国民党军队只要是被我军包围了,就大多数都难逃覆没的结局?他们
【3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