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诠释人生意义的话:“人来到世上,是来体验生活的,并不是为了争什么,比什么。人如果不争,你就会发现,自己过得特别轻松;事如果不比,你就会发现,生活就会一路畅通。”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地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公元前286年。他是道家的大牛,和老子并称“老庄”。庄子这辈子没啥大富大贵,干过最“体面”的活儿就是漆园吏,一个看管漆树园的小官。薪水少得可怜,他却乐在其中,穿着粗布衣,踩着草鞋,每天在树林里转悠,日子过得简单又自在。 他的思想全写在《庄子》这本书里,用一堆寓言和哲理讲透了他对人生的看法。他觉得,人活一世,不是来争名夺利的,而是要顺着自然,体验生活。他看不惯那些为了点小利吵得面红耳赤的人,也不稀罕高官厚禄。比如楚国使者找上门,他直接摆手谢绝,继续钓他的鱼,连眼皮都没多抬一下。 庄子特别喜欢拿自然打比方。有一次,他看到天上的大鹏飞得老高,翅膀一扇就冲上九万里,可地上小麻雀却只在灌木丛里蹦跶,啄点草籽就挺开心。他觉得,这俩都活得挺好,没必要非得比谁飞得高。万物各有各的活法,人也一样,不用非得争个你死我活。 《庄子》里有个“庖丁解牛”的故事,讲得特别有意思。庖丁是个屠夫,给梁惠王宰牛,手艺好到不行,刀顺着牛的筋骨缝隙一划,牛就分开了,刀刃一点不损。他靠的是啥?就是摸透了牛的结构,顺着自然走。这事儿让庄子感慨,顺势而为才是真智慧,硬争硬抢反而累得慌。 庄子还讲过“心斋”,就是让人把心清空,别老装着乱七八糟的念头。他常跟弟子讲,人生就像流水,堵着不如疏着,想太多不如放下来。他自己就是这么活的,不争权,不比富,每天看看云,钓钓鱼,日子过得轻轻松松。 他看淡名利也不是装出来的。那次楚国使者来请他,他正在水边蹲着,手指拨弄水面,听说当相的事儿,直接拿竹竿指着水面回绝了。使者傻眼,他却拍拍手,继续干自己的事儿。他觉得,名利这东西,拿来干嘛?还不如守着自己的小日子舒服。 庄子日常也是这套哲学。一次,他路过村子,看到俩农夫为点水渠的事儿吵得不可开交,他瞅了一眼,转身就走,压根不想掺和。他老说,争来争去有啥意思?还不如让自己过得痛快点。 到了晚年,庄子干脆隐居山林,住在一间破茅屋里,周围全是松树和溪流。每天早上他拄着拐杖出门溜达,中午喝碗粗茶,下午摸摸野草,看看鸟儿,日子苦是苦了点,但他乐在其中。弟子来看他,他也不摆架子,拿根树枝在地上画画,聊聊人生,语气平和得像个老邻居。 后来,来找他的人多了,有弟子,也有路过的旅人。有个有钱人带了果蔬上门,他接过来分了几颗,自己吃一个,聊了几句天,啥也没多要。那人临走塞了个布囊,他挥挥手就推了回去。他不想欠谁,也不稀罕谁的施舍。 庄子晚年还在写书,晚上点着油灯,拿着毛笔在竹简上划拉,弟子有时候陪着听他讲。他讲着讲着就站起来,手指空中比划几下,思路清晰得很。他的思想在山林里沉淀,最后留在了书里,传到现在。 他去世前,弟子守在旁边,他气息弱了,还带着笑,指着窗外说了几句,就闭眼了。弟子按他说的,把他葬在山野里,墓前就一块石头,周围全是野草。他的生活没啥轰轰烈烈,却活出了自己的味道。 庄子的想法其实特别实在。现代人老爱比谁钱多、谁地位高,可他告诉你,不争,你就轻松;不比,生活就顺畅。他不是让我们啥也不干,而是提醒我们,别把心思全放在跟别人较劲上,多感受生活本身,多看看身边的小事儿,日子反而过得更有滋味。 他这套“不争不比”的哲学,不是高高在上的空话,而是实打实能用的东西。比如上班累了,别老盯着同事升职加薪,想想自己今天干了啥,能不能让自己舒服点;生活拮据时,别老羡慕别人大房子,盘盘自己手头的东西,够用就行。庄子就是这么教我们的,少点攀比,多点体验,日子自然顺。 当然,庄子也不是完美的人。他有时候怪怪的,乡里人觉得他不合群,他也不在意。他清贫到晚年都住茅屋,有人觉得他太极端,可他压根不在乎别人咋看。他就一条路走到黑,活得随性又坚定。
人生的最顶级享受
【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