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高速爆燃# 【扬子晚报:#智能驾驶提速法规亟待跟上#】近日,一辆小米SU7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遭遇严重交通事故,造成3名女大学生身亡。智驾发展的超前与相关法规的模糊,也让此次事故归责成了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
根据工信部的数据,2024年,中国具备L2级组合辅助驾驶功能的乘用车新车占比达到57.3%。智能汽车的市场普及度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快,L3级自动驾驶也逐渐受到消费者的关注。4月1日,《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正式施行,支持自动驾驶汽车用于个人乘用车、城市公共汽电车、出租车、城市运行保障等出行服务,符合条件的自动驾驶车辆可开展道路应用试点。
完全可以预计,智能驾驶乃至无人驾驶将会成为未来出行的主要方式。但是无论哪种出行方式都会存在风险,一旦发生事故,责任如何界定,争端怎么处理?目前,针对生产领域,国家和一些地方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规,明确了智能汽车的发展路径与产品规范,但与智能驾驶乃至无人驾驶产业相关的道路交通安全、保险等法律法规仍亟待完善。智能驾驶汽车的行车安全涉及多元主体,事故归责需要立法的创新;驾考是否应该增设智驾内容、道路是否应该增设相应标牌标识,在特定的道路以及通行状况下,智驾功能的使用应该如何规范等等,无疑都在考验管理者的智慧。
技术的创新应该以人的安全为基石。不仅是智能汽车领域,医疗、教育、政务、金融等场景的AI应用日新月异,“AI医生”看病出了问题算谁的责任?人工智能系统产生不良后果,如何确定责任归属?这些都需要立法和管理部门未雨绸缪,应用与治理平衡、创新与监管并重,才能让技术创新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普惠力量。( 扬子晚报评论员 陈永辉)
用户10xxx22
在施工路段,还是在改道去对向车道行驶的情况下,有本事夜间开100多的时速还启用智驾,还是最低版本的智驾,就问你服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