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被叔叔朱棣破城而入,他万念俱灰,想要自杀,这时一个宦官突然站出来说道:“高祖(朱元璋)驾崩时,留下了一个箱子,说遇到大难之时才可打开,现在是时候了,请皇帝打开箱子吧。” 朱元璋一生可谓是算无遗策,最厉害的一点就是为了让儿子朱标平稳上位,将手下能够威胁儿子皇位的文武大臣血洗了一遍。 这样他就可以在自己驾鹤西去后,朱标能够顺顺当当地接位,可天不从人愿,朱标竟然在他之前先去了西方世界。 这一变故彻底打乱了朱元璋的下步规划,他只得从新安排。 当时他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从自己儿子里选择一个上位当皇帝,要么就只能是从朱标的儿子里选一个上位。 然而排在朱标后面的朱樉狂妄自大、任意妄为,刚因为违法乱纪被查处,这朱氏江山交到他手里可是要完。 可是如果给别的儿子,那么又与立嫡的制度安排相冲突,朱樉等人就有可能造反。 反复权衡之后,朱元璋还是决定将宝押在孙子朱允炆身上,毕竟那时候他已经满了15周岁,算是成年人了,况且有自己的扶持,应该可以胜任。 为此,朱元璋开始重新调整布局,为朱允炆造势、搭班子,忙得不亦乐乎。 可是一个已经成型的庞大架构,想要拆除重建实在是耗时耗力,而且成效缓慢,还没有等朱元璋完成这一重建工作,他的身子就支撑不住了。 他在临死之前与朱允炆有过一番谈话,朱元璋说:“爷爷快不行了,但是也替你铺平了道路,你上位应该没有问题,只要你那些叔叔守好边疆,大明江山就会一牢永固!” 朱允炆沉默片刻,说了一句话:“孙儿知道,爷爷为孙儿操碎了心,可是孙儿心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叔叔们造反了呢?” 老朱看着自己这个显出老成之相的孙子,说道:“你能想到这个问题,我很欣慰,那么你会怎么办?” 朱允炆显然早就想过这个问题,立即答道:“我会先礼后兵,如果以礼服人不可行,那么就削藩,如果他们再反抗,那就兵戎相见好了。” 朱元璋听完这句话,终于是放心地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1398年,21岁的朱允炆登基,史称建文帝,可能是心里执念太深,也可能是认为叔叔们不敢反抗。 他上位后与黄子澄、齐泰等几个近臣一商量,立即启动了削藩行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岷王就都被他干掉了。 他这几个叔叔或者被贬为庶人流放,或者自焚而死。 这时候已经看清事态发展趋势,并且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也开始了造反的准备工作,他将北平都指挥张信秘密拉拢到自己的大旗之下,而朱允炆则派兵驻扎在北平周边,监视朱棣的动向。 1399年,朱棣以“靖难”的名义起兵反抗,与自己的侄子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战争。 由于朱元璋的清洗极为彻底,朱允炆一方竟然没有一个能拿出手的武将与朱棣对阵,只能节节败退。 1402年6月,朱允炆独自坐在龙椅上,此时他知道四叔朱棣大军已被曹国公李景隆等人接应入城,感到万念俱灰的他唯一的想法是自杀了事。 可是突然有一个服侍朱元璋的老太监凑到他的近前:“皇上,高祖临终时,曾留给老奴一个铁箱子,嘱咐大难之时可请皇上开箱,必有妙用。” 朱允炆一听不由得神情一振:“速速取来我看。” 当那个被锁得严严实实的铁箱子被打开时,朱允炆不由得一呆,原来里面放着三套和尚衣帽、鞋子,并且有三张和尚的身份证---度牒。 里面还有一封信,上面写道:“从鬼门出,到神乐观会合后,再寻出路。” 朱允炆看完后不禁潸然泪下,原来祖父已经预料到有可能出现这一天,因而给孙子准备了最后的保命手段。 此时不是伤感的时候,老太监立即为朱允炆和两个护卫剃光了头发,穿上僧袍,迅速逃出宫外,老太监则留下来放了一把火,来掩盖朱允炆的行踪。 等到朱棣带兵赶到皇宫时,只见满目疮痍和无数烧焦的尸体,都已经无从辨别。 从那之后明成祖朱棣坐上了龙椅,但是无时无刻都在追查朱允炆的下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朱允炆的行踪在江苏、湖北、四川、浙江、云南等地时有出现。 据说朱允炆还有感而发写过诗,其中有“牢落西南四十秋”之语,有可能是朱允炆一直在流浪中活到了六十多岁,成为真正的云游僧人。 想当年朱元璋皇觉寺出家,朱棣与道衍和尚的不解情缘,再看看朱允炆扮和尚改装逃命,老朱家还真是与佛有缘。
北宋黄庭坚千峰映秀
【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