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5年,刘伯温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 他嘱咐儿子,给皇帝朱元璋送去两样东西,最起码能保刘家人几代太平。 这两样东西分别是泛黄的书,还有一筐新鲜的鱼。 刘伯温和儿子刘琏说到:"这筐鱼可以保刘家后世几代太平,但是这本书上的内容万万不能学,必须全部交给皇上。" 刘伯温为何如此牵挂身后之事,一再嘱托自己的儿子,究其根本原因,还是为了天下。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当中,无论兴亡,百姓皆苦,而刘伯温恰逢元末乱世。 刘伯温自幼熟读诗书,胸怀天下,初仕于元廷。 在担任浙江行省都事的时候,刘伯温为了保一方天平,直接提出剿灭“反贼”方国珍的建议。 方国珍深知自己的实力弱小,不能抵抗,便派遣自己的手下带着大量的金银珠宝去贿赂刘伯温。 当时元朝廷上下贪污成风,方国珍可以说是信心满满,不料使者在见到刘伯温之后,却遭到了刘伯温的拒绝。 方国珍只好另辟蹊径,收买刘伯温的上级,将其排挤出官场。 此后,刘伯温深感元廷的腐败,便毅然辞官归隐山野。 蹉跎了二十五年之后,刘伯温投身于农民起义的浪潮当下,成为了朱元璋手下的一名谋士。 凭借出色的才能,很快得到了朱元璋的信任和重用。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特意任命刘伯温为御史中丞,让他专门负责纠察百官。 朱元璋之所以把如此重任交给他,就是看重了刘伯温刚正不阿、清廉诚实的性格。 满朝文武都知道刘伯温从来不结党营私,是一个孤臣。 而当时的朝廷风气确实结党营私之分盛行,其中最著名莫过于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淮西功勋集团。 在最鼎盛的时候,淮西集团基本上遍布朝堂各个部门,让朱元璋十分忌惮。 有一次,朱元璋巡视汴梁,特意让刘伯温和宰相李善长留守南京。 朱元璋不在,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彻底地放飞了自我。 而刘伯温眼里也是容不下沙子的人,特意命令手下的御史密切关注朝廷大臣的动向。 刚好中书省都事李彬贪赃枉法被人举报,而李彬又是李善长的亲信。 李善长特意前去拜访刘伯温,低声下气地恳求:“刘大人,李彬的事情我自会处理,能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刘伯温毫不客气地回应到:“你我皆是朝廷命官,岂能私相授受,官官相护乎?” 刘伯温立马将李彬贪赃枉法的事情上报给朱元璋,朱元璋下达了斩立决的命令,就此李善长和刘伯温交恶。 在御史中丞的任上,刘伯温嫉恶如仇,对贪赃枉法的官吏绝不留情,这也导致了刘伯温得罪了很多权贵。 于是,这些人便经常在朱元璋面前造谣诽谤刘伯温。 三人成虎,生性多疑的朱元璋也开始怀疑刘伯温,甚至还动了想杀刘伯温的念头。 而且在对待君臣关系的问题之上,刘伯温提出要"以道侍君"。 其含义就是治国理政应该遵循规律,而不应该由君王个人的喜好决定,这一理念和朱元璋的想法可谓是格格不入。 但是他坚持自己的意见,一来二去之下,朱元璋对刘伯温愈发的不满起来,慢慢可以冷落疏远刘伯温。 刘伯温也明白朱元璋对他不再信任,三番几次向朱元璋提出辞官归乡的请求,但是朱元璋就是不肯放他走。 恰好年老体衰刘伯温感染的风寒,病情日益严重,便再一次上书朱元璋乞骸骨,但是朱元璋却让胡惟庸带着御医去为刘伯温治病。 在吃了御医开的药之后,病情却更加严重了,已经到了不能下床的地步。 自知时日无多的刘伯温离开找来两个儿子交代后事,让自己的长子刘琏从自己的书房里面找出一本天文书。 他无比严肃地对他说:"我死之后你立刻要这本书呈给皇上,不能有片刻耽误,否则必定会惹来杀身之祸。" 随后,刘伯温又让自己的儿子给皇帝送去一筐鱼,对自己的儿子说:"送一筐鱼的用意是为了向皇上说明在朱元璋的统治下,天下臣民就像这筐里的鱼一样,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长此以往国家必然会垮掉,治国之道在于宽严相济。当前胡惟庸当政皇帝必然听不进去,不过等到他败落之后,皇帝一定会想起我,召见你们问对,到时候你们再将我的话密奏给皇上吧,一来可以保我刘家几代人的太平,更重要的是不能让刚刚安定下的天下,再有覆灭的危险。" 刘伯温死后,他的长子刘链带着刘伯温的嘱托去觐见朱元璋。 朱元璋一开始还不能明白刘伯温的用意,念及旧情封刘链为监察御史,但是却在担任江西行省布政司右参政的时候被胡惟庸党所胁迫,坠井而亡。 直到十六年之后,朱元璋才明白刘伯温的良苦用心。 感念于此,让他的长孙世袭诚意伯的爵位,刘家最终得以安稳度日。
1375年,刘伯温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 他嘱咐儿子,给皇帝朱元璋送去两样东西,最
趣叭叭呀
2025-04-03 13:41:01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