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十一年,大学士张廷玉的儿子参加殿试,一举夺得探花之位。张廷玉听闻,竟然吓得不得了,赶紧飞奔入宫去见雍正。一见面,张廷玉就不停地磕头:“皇上,请您收回成命吧!” 公元1734年,雍正十一年的春天,八旗子弟和汉军举子齐聚京城,参加一年一度的殿试。这其中就有大学士张廷玉的儿子张若霭,他从小勤奋好学,文采斐然。张廷玉官拜首辅军机大臣,位高权重,但为人一向谦逊低调。他叮嘱儿子,切不可在殿试中投机取巧,一定要凭真本事考取功名。 经过几天的考试,成绩揭晓,张若霭一举夺得探花。 叱咤朝堂的另一位军机大臣鄂尔泰对此事却颇有微词,他与张廷玉政见相左,二人虽同为军机大臣,却常在朝堂唇枪舌剑,你来我往。鄂尔泰得知张若霭要参加殿试,心中便起了疑虑,暗示监考官要格外留意张若霭,防止其在考场舞弊。哪知道张若霭全程表现极为出色,考卷毫无破绽,让鄂尔泰无从下手。 殿试成绩送至鄂尔泰案前,他仔细审阅张若霭的卷子,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个青年才俊的锐气和壮志,将朝政时务分析的头头是道,条分缕析,可谓字字珠玑。 就在鄂尔泰为张若霭的才学所折服时,他身边一个心腹悄悄进言,给他出了个主意。良久,鄂尔泰抬起头,嘴角泛起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他吩咐手下,一定要把张若霭探花的事宣扬得沸沸扬扬,要让世人都知道张家又出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消息不胫而走,坊间议论纷纷。有人称赞张若霭文采卓绝,少年得志,前途无量。有人揣测这是张廷玉运作的结果,称他门生遍布朝野,简直要一家独大了。流言蜚语传入宫中,雍正皇帝也略有所闻。 张廷玉进殿,便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开始不停地磕头,嘴里还说着什么。雍正仔细一听,原来他是在哀求收回探花的圣旨。"皇上,恳请您收回成命,微臣不才,儿子若霭年少无知,考取功名后难免骄纵,怠慢朝政。望皇上三思,切莫被儿子的虚名所惑。"张廷玉边说,边把头磕得山响,雍正见他磕破了脑门,连忙喝住他。 雍正听罢张廷玉一番话,心中的疑虑一扫而空。他没想到张廷玉竟如此先国后家,甚至能摒弃父子私情,体恤寒门学子。这样的忠臣良将,朝中实在难得啊!雍正当即表示,会收回探花的圣旨,让张若霭另谋仕途。 消息传出,京城中一片哗然。没想到张廷玉如此平易近人,甘愿放弃儿子的荣誉,让寒门子弟也有出头之日。一时间,大家纷纷对这位清廉正直的大学士肃然起敬,称赞他有先贤之风。 张廷玉1672年出生在安徽桐城,家里世代读书,他的父亲张英在朝中做到大学士,地位很高。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28岁的张廷玉参加科举考试。那时候,科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考中进士的人凤毛麟角。张廷玉凭着一手好文章和扎实的学问,考了个好名次,成了进士。 考上后,他先被任命为庶吉士,后来又做了检讨,进入南书房工作。南书房是个很特别的地方,相当于皇帝的私人办公室,里面的官员要帮皇帝写文件、处理机密事务。 在康熙朝,张廷玉的官越做越大,慢慢在朝廷站稳了脚跟。他做过刑部左侍郎,管的是司法和官员管理。当时朝廷里有些人办事拖拉,还有人收黑钱,张廷玉看不下去,下手整顿。他查案子查得特别仔细,抓了几个贪官,给刑部的风气来了个大扫除。康熙皇帝听说了,觉得这个年轻人有本事,对他挺欣赏。 那时候,张廷玉还不到四十岁,但已经展现出稳重和干练的一面。他不太爱出风头,做事却很靠谱,皇帝交代的任务他总能办得妥妥当当。这段经历让他在朝廷里有了名气,也为后来的高升打下了基础。 雍正皇帝上台后,张廷玉的日子更忙了,也更精彩了。他先后当过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这些都是管大事的职位。后来,雍正直接把他提拔成保和殿大学士,相当于内阁的头儿,还让他当首席军机大臣,管军机处的事儿。 军机处是雍正新设的一个机构,专门处理军事和国家大事,权力大得很。张廷玉在这儿干得风生水起,他帮雍正把军机处的规矩定下来,让整个机构运转得像钟表一样精准。 除了忙公务,张廷玉还抽空参与了好多书的编纂,像《亲征平定朔北方略》《清圣祖实录》《明史》这些大部头,他都当过主编或者副主编。编书是个细活儿,他得带着一帮人翻档案、写稿子,还得保证内容准确。这些书后来成了研究清朝历史的重要资料,张廷玉的功劳可不小。 乾隆当上皇帝后,张廷玉本来还能接着干,但慢慢地,皇帝对他的态度变了。乾隆年轻气盛,喜欢自己说了算,对老臣子有点猜忌。 到了乾隆十五年(1750年),麻烦来了。他的女婿跟一个叫吕留良的案子扯上了关系,他儿子在四川当学政时还干了些违规的事儿。乾隆一怒之下差点没收张廷玉全部家产,后来改成罚钱,还让他把过去五十年皇帝赏的东西都交出来。这对张廷玉打击不小,他觉得自己老了,干不动了,就提出回家养老。 乾隆二十年(1755年),张廷玉在家乡去世,活了84岁。乾隆念着雍正的交代,给他追了个“文和”的谥号,还让他配享太庙。 参考资料 汪由敦:《桐城张公廷玉墓志铭》,见《碑传集》卷二十二。
1729年,52岁的雍正召13岁马氏侍寝。是夜,马氏被送到了龙榻之上,雍正侧躺着
【5评论】【3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