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袁隆平给自己的两个孙女取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小名:一个叫大米,一个叫小米。两个孙女上幼儿园时,老师随口询问她们的爷爷是做什么的,两个女孩高兴说出她们的爷爷是看天气预报的。 袁隆平院士的家庭生活充满了温馨和欢乐。在百忙之中,他总会抽出时间来陪伴两个可爱的孙女。每当得知孙女们要来家里小住,袁老都会提前把工作安排妥当,迫不及待地等待着与孙女们相聚的美好时光。 大米和小米,是袁老给两个孙女起的别出心裁的小名。这两个小名蕴含着袁老对粮食的执著和对孙女们的疼爱。每次听到这两个小名,袁老都会露出慈祥的笑容。 在幼儿园里,老师们经常会组织一些互动活动,让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一天,老师问起孩子们的爷爷奶奶都是做什么工作的。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有开店的、当老师的、种地的……轮到袁隆平院士的两个孙女时,她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爷爷是看天气预报的!" 老师们先是一愣,随即露出了惊讶又好奇的神情。"看天气预报?那是个什么样的职业呀?"老师问道。大米和小米对视一眼,开始绘声绘色地讲起了爷爷的"看天气预报"故事。原来,袁爷爷每天都会守在电视机前,认真地收看天气预报,还会仔细记录气温、降水量等数据,就连周末也不例外。 老师们听完孙女们的讲述,恍然大悟,原来孩子们口中"看天气预报的爷爷",正是大名鼎鼎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老师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教育机会,于是向幼儿园的其他孩子们介绍起了袁隆平院士的事迹。 孩子们听得入了迷,他们懂得了袁爷爷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所做的不懈努力和卓越贡献。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在北京,当时叫北平。1953年,他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带着一腔热血走上了农业的路。 毕业后,他被分到湖南安江农校当老师,一教就是18年。那时候农村条件差,农民种田辛苦却收成少,袁隆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常跟学生说:“咱们学农的,不能光坐在教室里,得下去干点实事儿,让老百姓多打粮食。”这成了他一生的信念。 1964年,他正式开始研究水稻增产。那会儿,国际上很多专家都说,像水稻这种自己给自己授粉的作物,杂交不会有啥优势。袁隆平不信这个邪。他在田里观察,发现有些水稻长得高矮不齐,按遗传学的规律看,这分明是杂交的结果。 要搞杂交水稻,第一步得找到雄性不育的水稻,也就是雄蕊不结果、雌蕊却能用的那种。他带着放大镜,天天下田找,整整看了14万株稻穗。夏天太阳毒,水田里又闷又热,他赤脚踩在泥里,胃痛得厉害也咬牙坚持。 第14天,他终于在洞庭早籼里找到了一株雄性不育株,高兴得差点跳起来。后来,他把这发现写成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正式提出了“三系配套”的想法:用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搭配合适,就能让水稻产量翻倍。 1970年,他在海南又有了大突破。学生李必湖在一个水坑里发现了一株野生不育水稻,长得贴着地,雄蕊完全不育。袁隆平给它取名叫“野败”,这株不起眼的小稻子成了杂交水稻的“钥匙”。1973年,他培育出“南优1号”,在湖南、广西试种,亩产一下子超了500公斤,中国成了全球第一个用上杂交水稻的国家。 “三系法”成功后,袁隆平没停下脚步。他觉得方法还能再简化,效率还能再提高。1986年,他提出一个大胆计划:从三系法升级到两系法,再到一系法。两系法用的是光温敏感的不育系,夏天制种,春秋繁殖,省了一道工序。到1995年,两系杂交水稻成功,比三系法更省力,产量也更高。 1997年,他又提出了超级杂交水稻的想法,要让水稻产量再上一个台阶。他带着团队选育新品种,目标是每公顷17吨,甚至18吨。2019年,超级稻在示范田里真达到了每公顷17吨。 除了高产,他还惦记着盐碱地。2010年代,他开始研究耐盐碱水稻,想让那些长不出庄稼的荒地也能种上粮食。他带着团队定了个目标:8年内推广1亿亩耐盐碱水稻。 他希望自己的水稻不光在中国种,还要种到全世界去,让更多挨饿的人有饭吃。到2018年,杂交水稻已经在国内推广了90多亿亩,多产了6000多亿公斤粮食。他的团队还帮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技术员,把种子和技术带到了非洲、亚洲和拉美。那些地方的农民种上杂交稻,产量比原来的品种高出20%以上,日子也好过了不少。 袁隆平心里始终装着农民。超级杂交稻验收那天,一个老农跑过来说:“袁老师,你这稻子产量高,我种了一辈子都没见过,可粮食多了价钱反而跌了,我们还是赚不到钱。”这话让他心里一沉。他明白,光增产还不够,得让农民真受益。他呼吁国家多出台政策,别让“谷贱伤农”,要让种粮的人有回报。 他还总提醒大家,粮食安全不能松懈。中国有十几亿张嘴要吃饭,粮食永远不够多。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走了,享年91岁。他留下的不只是杂交水稻,还有一份为农民、为粮食奋斗到底的精神。 参考资料 袁隆平.学习强国
那年,袁隆平给自己的两个孙女取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小名:一个叫大米,一个叫小米。两个
烟火阑珊歌未央
2025-04-01 15:14:23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