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0年,道光皇帝驾崩,在王公贵族的见证下,内务大臣文庆将“正大光明”牌匾后的立储诏书取了下来。刚打开一看,文庆的面色立马一变,但随即又恢复如初。而这位皇帝,也成了另一种意义上上的“末代皇帝”……
道光皇帝晚年,大清帝国已经病入膏肓。国库没钱,官场烂透,百姓日子过不下去了,外头还有洋人虎视眈眈。内忧外患堆一块儿,立储这事就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道光心里清楚,下一任皇帝接手的不是金饭碗,是个烫手山芋,得挑个能扛事的。
他最看重的两个儿子是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䜣。奕詝这人老实厚道,做事低调,挺会做人;奕䜣脑子活,才华横溢,就是有点爱显摆。俩人性格南辕北辙,道光挑谁都头疼。奕詝的老师杜受田教他别锋芒太露,装得憨厚点,多在老爹面前刷孝顺值。奕䜣的老师卓秉恬则让他多露才华,觉得出挑才能抓住机会。
道光二十九年,他带着俩儿子去南巡秋狝,算是场大考。奕䜣射箭跟开挂似的,场场拔头筹,满朝都夸他能干。奕詝呢,站在一边不吭声,说啥春天打猎不仁义,显得特低调。道光问他咋样,他老说自己不如弟弟,谦虚得过头。奕䜣那边自信爆棚,有点得意忘形。时间一长,道光心里有了谱。
1850年正月,道光撑不住了,驾崩在寝宫。朝廷上下乱成一锅粥,王公贵族全挤到乾清宫,等着看立储结果。清朝有个老规矩,皇帝生前偷偷写好接班人名字,塞进“正大光明”匾后的木匣子里,死后才开箱验货。那天,内务大臣文庆站出来主持大局。他爬上梯子,取下那个裹着黄绸的匣子,手抖得厉害。撕开封条,掏出诏书一看,脸一下子僵了,眼里闪过点啥,但立马就装回没事人样。
他扯开嗓子宣读:皇四子奕詝仁孝聪明,接皇帝位;皇六子奕䜣封恭亲王,辅佐新帝。大殿里死寂一片,奕詝愣了下,低头不吭声,奕䜣脸色铁青,眼底全是失落。文庆把诏书递给礼部,转身就退下,表情跟往常一样淡定。新帝定了,奕詝上位,奕䜣只能认命当弟弟。
这事说简单也简单,道光挑了个老实人。可文庆那秒变的脸,又让人忍不住多想。有人猜,他可能以为会是奕䜣,毕竟这小子才华出众,风头正劲。结果一看是奕詝,估计心里咯噔一下。不过他老狐狸一个,立马就稳住了,没露馅。兄弟俩的命,从这纸诏书开始,彻底分道扬镳。
奕詝登基,改年号咸丰,成了大清第七代皇帝。可惜他接手的不是啥好摊子,内有太平天国闹得天翻地覆,外有英法列强磨刀霍霍。国库空得叮当响,军队拉胯,百姓饿得嗷嗷叫,咸丰上台就跟踩了雷似的,步步惊心。
他倒也不是摆烂的主儿,上位后卯足劲想干点事。军费不够,他让人把宫里的铜鼎都熔了,换点银子支援前线。官场太黑,他抓贪官抓得毫不手软。咸丰八年,科场舞弊案炸出来,牵出一堆举人和大官。一品大员柏葰被查出收钱黑箱操作,咸丰气得拍桌子,直接下令砍了他脑袋。这招挺狠,官场风气多少收敛了点。
对外敌,他也试着翻盘。看满臣不顶用,他就大胆提拔汉人,像曾国藩这号人物,被他委以重任,组建湘军打太平军和洋人。他还说过,满汉没高低,用人看本事。这话听着敞亮,也确实拉了把汉臣上位,团练大臣一下任命了四十多个,给平乱攒了点底气。
可天不随人愿。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圆明园一把火烧成渣,珍宝全没了。咸丰带着老婆孩子跑去热河避暑山庄,狼狈得不行。一年后,他在热河病死,才三十一岁,留下六岁儿子载淳继位,改号同治。小皇帝啥也干不了,慈禧趁机抓权,从此垂帘听政。大清后头三代皇帝——同治、光绪、宣统,全成了她手里的木偶。1912年,宣统退位,大清两百多年江山彻底玩完。
咸丰算得上清朝最后一个实打实干事的皇帝。他想救国,可惜生不逢时,外敌太猛,内乱太乱,咋折腾都回天乏术。他死后,大清就剩个空壳子,撑不到头了。说他是“末代皇帝”,不是因为他最后一个当皇帝,而是他走了后,皇帝这位置就没啥真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