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6年,朱高煦要谋变,朱瞻基正犹豫要不要亲征前线平定叔叔时,大臣夏原吉一句话,便坚定了朱瞻基亲征的信念。 朱瞻基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儿子,自幼聪慧,深得祖父朱棣的喜爱。朱棣将皇位传给朱瞻基时,引起了二儿子朱高煦的强烈不满。 朱瞻基即位时,朱高煦准备谋反。朱瞻基想与叔叔进行和谈,希望和平解决此事。 为此,他专门派出使臣去朱高煦藩地进行劝说,希望朱高煦能悬崖勒马。 然而,朱高煦气焰十分嚣张,对到访的使臣展示了自己的兵马及装备,明目张胆地说:“我靠这些就可以横行天下了!”之后,他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 使臣回去复命,朱瞻基召开会议,商讨如何平定朱高煦。 大臣们认为应当派遣薛禄带兵讨伐,有人则提出意见,由朱瞻基亲自出征,一定能击败朱高煦。 朱瞻基也拿不定主意,派兵去打固然省事,却不能保证胜利,自己亲征虽能鼓舞士兵士气,但万一有闪失,无法确保自己安全。 正在他犹豫不决之时,大臣夏原吉对朱瞻基说了一句话,便坚定了他亲征的念头:“皇上忘记了李景隆的事吗?” 李景隆是谁呢? 李景隆是朱允炆的心腹。 当年朱允炆把兵权交给了他,结果一败涂地。想到这个结局,朱瞻基立刻下定决心,亲征! 朱高煦原以为是薛禄带兵来讨伐,并不把他放在眼里。让他想不到的是,皇上竟然御驾亲征,他慌了神,组织士兵们抵抗,然而却很少有听他话的。 这时,朱高煦才发现,自己是如此势单力薄。 朱瞻基在征途之中,就曾问手下的大臣:朱高煦会如何行动? 有大臣回答:“他的藩地太小,可能会进攻济南,以抵抗大军。” 也有大臣说:“他曾在南京多年,必然会带兵南下。” 朱瞻基却笑着摇了摇头,说:“你们说得都不对,济南虽然很近,却不容易攻,而且大军行军迅速,他也来不及攻击。南京更不可能,他那些手下的家属都在乐安,怎么可能愿意往南边走?他一定会在乐安等着我的。” 事实果真如朱瞻基所预料,朱高煦一直都在乐安,倒不是因他想决一死战,而是他别无去处。 朱瞻基率领大军到达后,并未强攻,只是用弓箭射击城上守军。城中守军本来就没有什么斗志,看到这阵势,纷纷倒戈。 朱瞻基在充分了解战场局势和士兵心理之后,派人将敕令捆在箭上射入城中。敕令上说明首恶必办,协从不问的原则,要么选择生擒,要么被击毙。 城中的人顿时蠢蠢欲动,就连朱高煦也做好了投降的准备。他派人告诉朱瞻基,表示愿意出城投降。 朱高煦没有偷奸耍滑,第二天他就打开城门,主动投降。 就这样,朱瞻基不费吹灰之力就解决了朱高煦。曾经摆出一副盛气凌人样子的朱高煦,见到朱瞻基后,表示自己罪该万死,全由朱瞻基发落! 朱高煦被捕后,朱瞻基念在叔侄的份上,没有杀他,只是把他关了起来。 朱高煦却不知好歹,朱瞻基来探望他时,故意伸出一只脚绊倒了朱瞻基。 朱瞻基一怒之下,命人将朱高煦扣在了足有300斤重的铜缸里,在周围燃起了熊熊大火,活活烤死了朱高煦,又将他的儿子全部处死。 朱高煦谋逆以这样一场戏剧性的方式结束了,他有勇无谋,作茧自缚,被朱瞻基抓住了把柄结束平叛。 朱高煦若懂得进退,安分守己,归顺后选择好好过日子,也不至于丢了性命。 要知道这世间没有永远的胜利者。一个人也不可能事事占得先机,无论何时保持淡定面对,未尝不是一个好的结局。
1426年,朱高煦要谋变,朱瞻基正犹豫要不要亲征前线平定叔叔时,大臣夏原吉一句话
小博大史
2025-04-02 11:46:17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