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山东省,孙洪林在家中打扫卫生,忽然发现一只棉鞋的鞋帮上,隐约透出毛笔磨痕“门”字,他用力掰开一看,鞋帮上赫然出现工整的楷书,仔细一看,“永乐”二字依稀可辨。 1983年的一个寻常日子,山东掖县农民孙洪林正在家里做例行的大扫除。当他收拾到一双旧棉鞋时,眼前的一抹墨迹引起了他的注意。在鞋帮上,隐约可见一个毛笔书写的"门"字。这个发现勾起了他的好奇心,于是他仔细查看这只棉鞋。 当他小心翼翼地将鞋帮掰开时,更多的字迹显现出来。在那泛黄的布料下面,赫然是一幅工整的楷书。其中"永乐"二字尤为醒目,虽然年代久远,但字迹依然清晰可辨。这样的发现让孙洪林意识到,这可能不是一件普通的老物件。 经过进一步检查,这只棉鞋的鞋帮原来是一册古籍的书页。这些纸张已经被裁剪成鞋样的形状,但幸运的是,纸张上的文字内容基本保存完整。在当时的农村,用纸来做鞋样并不罕见,但这次却意外地保存了一份珍贵的文献。 这册古籍能够保存下来,要归功于孙家几代人的传统。虽然家中的老人不识字,但他们世代相传有一个良好的习惯——敬惜字纸。正是这种传统美德,使得这些被裁剪下来的纸张没有被随意丢弃,而是被用来做了鞋样。即便是作为鞋样使用,也是将字迹朝里,以示对文字的尊重。 消息很快传到了掖县文化馆。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仔细查看后发现,这些纸张属于《永乐大典》的"门"字号,具体是第3518卷和第3519卷的内容。虽然书页的天头地脚都已经被裁去,但正文部分保存得相当完好。每半页保持着八行的格式,大字占一行,小字则排成双行,每行整齐地排列着28个字。这些特征都与《永乐大典》的编排格式完全吻合。 这一发现震动了文化界。要知道,《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全书原有22877卷,但在历经战乱和劫掠后,现存世界各地的仅有400余册。而这册被发现的典籍,虽然有些残损,但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献仍具有重要价值。 在得知这册古籍的重要性后,孙洪林家立即通过掖县文化馆将其捐献给了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图书馆随即组织专业人员对这册《永乐大典》进行修复。修复工作主要针对被裁剪过的部分,专家们通过传统工艺,将这些珍贵的纸张从鞋样中"解救"出来,并尽可能地恢复其原貌。 这个发现不仅增加了《永乐大典》现存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中国民间保护文物的朴素传统。一个普通农家,通过最简单的方式,在无意中保护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这本身就是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这册《永乐大典》的发现,让我们不禁要追溯到六百年前的明朝。在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下诏编纂一部大型类书。他认为天下古今事物散载于诸多典籍中,查阅不便,因此要将这些珍贵的文献汇集成册。 这项浩大的工程由解缙主持。起初,他召集了147位文士日夜编纂,一年后就完成了初稿,被赐名为《文献大成》。但朱棣认为内容尚有不足,于永乐三年(1405年)再次下令重修。这一次,参与编纂的人员扩大到2196人,负责编辑、校订、抄写和绘图等工作。 为确保编纂工作顺利进行,朱棣开放了皇家图书馆文渊阁的全部藏书,还派人到各地搜集典籍。编纂者们采用了科学的编排方式,按照《洪武正韵》的韵目分类,将天文、地理、人事、名物等内容分门别类地收录其中。据统计,当时收录的典籍达八千余种,包括经史子集、释藏道经、戏曲、农艺、医学等各个领域。 永乐五年(1407年),这部鸿篇巨制终于完成。全书共计22877卷,目录60卷,分装成11095册,约有3.7亿字,被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这部典籍不仅收录了大量珍贵文献,还保存了许多后世已经佚失的典籍,如《薛仁贵征辽事略》、宋本《水经注》等。 到了清代雍正年间,《永乐大典》被移藏翰林院,但由于管理不严,很多官员将书借回家后就不归还。更有甚者,一些太监将典籍偷出宫外贩卖。及至道光年间,典籍已经严重残缺。但这还不是最惨痛的打击。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洗劫了翰林院,大量典籍被劫往英国。到1894年,原本11095册的《永乐大典》仅存800余册。1900年八国联军之役,更是给这部典籍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侵略者将这些珍贵的典籍当作砖头修筑工事,用来垫马槽,甚至铺路。一些了解其价值的外国人,则将其作为战利品带走。 新中国成立后,《永乐大典》的收集工作迎来转机。1951年,苏联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率先归还11册。这一义举带动了国内外的捐献热潮。商务印书馆捐献21册,周叔弢等藏书家也纷纷将私藏的典籍捐献给国家。此外,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也分别归还了多册典籍。 如今,《永乐大典》的残本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三十多个收藏机构,共约四百余册。其中,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了224册,位居世界第一。
“简直是要钱不要命!”山东女大学生毕业后不找工作,当起了“泰山陪爬”,早上一趟6
【2评论】【2点赞】
如水
上面记载的是火箭返回技术。
朱年华
上面记载了蒸汽机的结构原理。
用户10xxx04
记载的是眼下急需的光刻机制造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