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华罗庚见到几个月都没破出日军密码的俞大维,惊讶的说:“你这哈佛高材生也解不出来?” 华罗庚,1910年出生在江苏金坛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家庭。小时候家里穷得连饭都吃不上,更别提上学了。他初中没念完就辍学,帮家里干活儿。可这家伙对数学有股子疯劲儿,白天扛锄头,晚上点着煤油灯啃书,没人教,全靠自己琢磨。硬是凭着这股韧劲儿,他愣是从乡下小子变成了数学奇才。1929年,他考进清华大学数学系,还是全省第一,进了清华那可是如鱼得水,成绩好得吓人,还发表了好几篇论文,名声一下子传开了。 1934年,他从清华毕业,凭着几篇硬核论文,国际数学圈都开始注意这个中国年轻人。1935年,他在《数学年刊》上发了一篇重磅论文,直接把外国同行惊得目瞪口呆。1936年,他跑去英国剑桥大学深造,两年时间发了十几篇高质量论文,成果多到数不过来。可1937年,日本侵华战火烧起来,他没犹豫,直接回国,觉得自己得为国家做点啥。 再说1943年,抗日战争打到最胶着的时候,日军搞了个复杂的密码系统传递情报,弄得中国军方焦头烂额。俞大维当时是军界的大脑子,哈佛毕业,又在德国留过学,满脑子学问,按说破解密码这种事不在话下。可这次,他面对日军的加密电文,愣是几个月都没辙,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没办法,他听说华罗庚数学厉害,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上门。 华罗庚接过俞大维递来的加密样本,埋头钻研。他那脑子转得飞快,分析来分析去,发现日军用的是莫比乌斯函数加密。这玩意儿在数论里不算简单,可对华罗庚来说跟吃饭喝水似的。他一晚上就把密码破了,递给俞大维的时候还忍不住嘀咕:“你这哈佛高材生也解不出来?”破译的电文里藏着日军要轰炸昆明的计划,中国军方赶紧布置防空,硬是把这场危机化解了。 这一下,华罗庚可算是出了名,连军界都对他刮目相看。俞大维心里也服气,觉得自己这洋文凭跟华罗庚的天才脑子比起来,差了不是一星半点。从那以后,华罗庚成了破解敌军密码的活招牌,哪有难题就往哪冲。他用数学这把“刀”,硬生生帮国家在战场上多扳回了几局。 抗战结束后,华罗庚没闲着,回到新中国一头扎进数学研究。1950年,他当上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带着一帮年轻人搞科研,培养了好多数学人才。他还写了好几本书,像《数论导引》《堆垒素数论》,全是干货,把中国数学往现代化推了一大步。他这辈子没啥别的爱好,就爱钻研数学和教学生,活得简单又纯粹。 1985年,他在日本讲学时突发心脏病去世,75岁走的。消息传回来,大家伙儿都觉得可惜,这么个大数学家就这么没了。可他留下的东西一点没少,他的学术成果和爱国精神,到现在还让人敬佩。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者,接地气得很,用自己的本事实打实帮国家渡难关。 华罗庚这人,咋说呢,天才归天才,但更牛的是他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没钱没背景,靠自己啃书啃出一条路,还顺手帮国家解决大麻烦。他跟俞大维的这段交集,也挺有意思,一个自学成才,一个名校出身,俩人凑一块儿愣是把日军的密码系统给干翻了。这故事听着就带劲儿,既有脑子又有情怀,谁听了不得竖个大拇指? 再说回那次破译密码的事儿,其实不光是华罗庚一个人的功劳,俞大维也出了大力气。他虽然没解出来,但前期收集情报、分析样本,都是他的活儿。俩人一个出脑子一个铺路子,才有了这结果。华罗庚那句“你这哈佛高材生也解不出来”,听着像调侃,其实也透着点互相欣赏的意思。毕竟,战场上谁还管你哪毕业的,能干活儿才是真本事。 华罗庚后来的日子也没啥花里胡哨的,就是老老实实搞研究、带学生。他不爱瞎折腾,也不爱吹牛,干啥都踏实。他去世后,数学界都说他是个传奇,不光因为他聪明,更因为他用这聪明救国救民。
1943年,华罗庚见到几个月都没破出日军密码的俞大维,惊讶的说:“你这哈佛高材生
佳说历纪
2025-04-01 01:38:06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