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36岁的大龄剩男陈寅恪,吃住都在同事赵元任家中,他对此很满意,说道:

爱吃凉历史 2025-03-31 18:48:11

1926年,36岁的大龄剩男陈寅恪,吃住都在同事赵元任家中,他对此很满意,说道:“我愿意有个家,但不愿意成家,有家就多出一大堆麻烦事了。”赵元任一听急了,他说了一句话,陈寅恪才点头考虑成家的事情。 陈寅恪出身名门望族,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家学渊源深厚。他不负家族期望,自小展现出超人的学术天赋。1908年,年仅18岁的陈寅恪踏上了漫长的求学之路,辗转于日本、德国、瑞士等多个国家,潜心研究东西方文化。在这漫长的18年里,他始终以学术为重,将个人情感搁置一旁。正是这种对学问近乎苛刻的专注,铸就了他在语言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的卓越成就。 1926年,36岁的陈寅恪结束了海外求学生涯,应清华大学之聘回国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在清华国学研究院,他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一起被誉为"四大导师",共同开创了中国现代学术研究的新篇章。然而,这位学术巨擘在个人生活上却显得孤独而简朴。 初到清华时,陈寅恪面临的不仅是学术上的挑战,还有生活上的困境。当时的他尚未成家,也没有固定的住所。就在这时,同为清华导师的赵元任向他伸出了援手。 在赵元任的邀请下,陈寅恪住进了赵家,不仅如此,他的日常饮食和生活琐事也都由赵元任夫妇代为照料。赵元任的妻子杨步伟性格开朗,心地善良,对待陈寅恪如同家人,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这位学者的起居生活。在这样温馨的环境中,陈寅恪得以全身心投入到学术研究中,无需为生活琐事分心。 尽管生活安稳,但对于已经36岁仍未成家的陈寅恪来说,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却与日俱增。然而,他似乎对此毫不在意。当杨步伟委婉地提及婚姻问题时,陈寅恪坦然回应:"我愿意有个家,但不愿意成家。"在他看来,现在的生活已经足够惬意,何必多添烦恼?他进一步解释道:"有家就多出一大堆麻烦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寅恪在赵家的寄居生活已成为一种常态。对于这种状况,杨步伟虽然从未表露出任何不满,但作为一位体贴入微的妻子和朋友,她不得不考虑陈寅恪的长远幸福。一天,杨步伟终于忍不住向陈寅恪指出:"寅恪,这样下去总不是事。"面对这番善意的提醒,陈寅恪依然态度轻松,表示虽然这不是长久之计,但现在过得挺愉快的。 正当陈寅恪满足于现状时,赵元任半开玩笑地一句话点醒了他:"你不能让我太太老管两个家啊!"这句话看似随意,却让陈寅恪猛然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方式给朋友带来的负担。赵元任的玩笑话背后,是对好友未来生活的真切关心,也是对当前状况不可持续性的委婉提示。 与此同时,家庭的压力也接踵而至。陈寅恪的母亲俞氏已经离世,身为家中长辈的父亲陈三立自然希望儿子能够尽快成家。这位晚清著名诗人对儿子婚事的关注与日俱增,多次催促陈寅恪早日完婚。面对儿子的一再拖延,陈三立最终下了最后通牒:如果再不尽快解决,他将亲自为儿子物色对象并代为聘定。 迫于父亲的压力和对朋友的体谅,陈寅恪终于决定正视婚姻问题。此时,他的好友吴宓主动伸出援手。作为一个热心肠的朋友,吴宓为陈寅恪介绍了一位名叫钟佩怀的女士。 钟佩怀出身广东蕉岭,在美术学校学习国画专业,不仅容貌出众,而且性格豪爽,对世事洞察深刻。在吴宓看来,钟佩怀无论从外貌还是才能上都堪称佳偶。他不断在陈寅恪面前赞美钟女士的优点,力劝陈寅恪一定要见上一面。 在吴宓的热心安排下,1927年11月5日,陈寅恪与钟佩怀终于在吴宓家中会面。这次会面看似顺利,双方在吴宓的陪伴下共进午餐,气氛融洽。然而,次日当吴宓询问陈寅恪对钟女士的印象时,却得到了出乎意料的回答。 陈寅恪表示,他心目中理想的伴侣是"身瘦而面长之知识分子类型",而钟女士只能算是"中等"符合这一标准。虽然他没有直接拒绝,委婉地表示可以再见面,但实际上已经流露出不太感兴趣的态度。 原来,就在吴宓为陈寅恪介绍对象的同时,赵元任夫妇与清华学校体育教师郝更生已经在为陈寅恪牵线搭桥。他们为陈寅恪介绍了郝更生女友高仰乔的义姐唐筼。 唐筼,字晓莹,1898年生于广西灌阳,出身名门世家,其祖父唐景嵩曾任台湾巡抚。从家世背景上看,唐筼与陈寅恪可谓门当户对。她毕业于金陵女校体育专业,后来在北京女高师任教,曾是著名作家许广平的老师。而最为重要的是,唐筼恰好符合陈寅恪心目中"身瘦而面长之知识分子类型"的审美标准。 两人初次见面便相谈甚欢,彼此都感受到了对方身上的独特魅力。唐筼的知性与优雅举止,以及对学术的理解与尊重,都深深打动了陈寅恪。而陈寅恪的博学多才和谦逊风度,也让唐筼感到倾心。这段来之不易的情缘被双方都倍加珍视。 1928年,在上海,38岁的陈寅恪与30岁的唐筼正式结为夫妻。这场迟来的婚姻,不仅了却了父亲的心愿,也为陈寅恪的学术生涯增添了坚实的后盾。唐筼的理解与支持,让陈寅恪能够更加专注于学术研究,而不必再为生活琐事分心。

0 阅读:1
爱吃凉历史

爱吃凉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