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一国民党士兵饿的受不了,跑到了解放军阵地,背了一袋子馒头回来。战友们看到后两眼发光:哪弄的?他说:跟解放军借的!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正式打响。这场战役与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并称为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战役之一。淮海战役的特殊之处在于,这是一场敌我双方兵力基本持平的大决战,毛主席曾形容这是"一锅夹生饭",战局充满了变数。 到了1948年12月,战役已经进行了一个月。冬季的华东战场雪花纷飞,气温骤降,士兵们除了要面对敌人的威胁,还要忍受严寒的考验。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双方军队的后勤补给成为了决定战局的重要因素。 在国民党军队第85师255团的阵地上,副班长郭占山和他的战友们正面临着严峻的困境。已经连续三天没有任何粮食供应,士兵们饥肠辘辘,战斗力大幅下降。郭占山是河南叶县人,出身农家,在战争的动荡中被征入国民党军队。 部队的处境每天都在恶化。本应发放给普通士兵的口粮,大部分被高级军官们截留了。饥饿、寒冷和战争的压力让这支部队士气低落到了极点。郭占山能明显感觉到,战友们的眼神中充满了绝望和不满。 国军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军官们享受着相对优渥的生活,而普通士兵却要忍饥挨饿,在寒冷的战壕中苦苦挣扎。这样的对比让许多士兵对国民党军队的未来感到迷茫。 12月10日的深夜,郭占山和几个亲近的战友悄悄聚在一起,商议如何摆脱当前的困境。他们知道,继续这样下去,不是死于饥饿,就是死于战场。 经过一番讨论,他们决定派郭占山先去探路。当郭占山接近解放军阵地约100米处时,被哨兵樊宝俊发现了。樊宝俊立即报告班长齐国强,最后把指导员刘学轩也请来了。 郭占山举着小白旗,向解放军阵地喊话表明自己是来投诚的。进入堑壕后,他主动上交了所有武器,包括一支中正式步枪、枪刺和子弹。 刘学轩详细询问了郭占山的情况,为了让郭占山更加安心,刘学轩还安排了一个月前刚投诚过来的李长才与他交谈。李长才分享了自己投诚后的经历,还告诉郭占山自己在最近的战斗中立了功。此外,几位来自河南的战士和郭占山认了老乡,告诉他叶县西郭村已经实行了土地改革,他家也分到了田地。 临行前,刘学轩给了郭占山一麻袋馒头,郭占山饿极了,立刻狼吞虎咽地吃了四个。背上剩下的馒头,郭占山重新裹上被单,踏上了返回国军阵地的路。 郭占山扛着麻袋,小心翼翼地穿过雪地,回到了国军营地。当他掀开被单,踏入战友们所在的掩体时,引来了一片惊讶的目光。 几个馒头下肚,战友们的精神为之一振。郭占山趁热打铁,建议大家不要再跟着国民党卖命,而是一起去投诚。 国军排长对此计划表示反对,试图阻止,但最终被士兵们制服。当夜,郭占山带领着27名战友,每人裹着白被单,如雪球般滚向解放军阵地。 刘学轩见到集体投诚的国军士兵非常高兴,这在东野4纵第10旅是前所未有的事。他立即对这批投诚的士兵进行了筛选,挑选出有发展潜力的8人进行重点教育,其余人员则被送往俘虏收容所。 刘学轩组织这8人开展了"挖穷根"、"倒苦水"等思想教育活动,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阶级地位和解放战争的意义。经过教育,最终包括郭占山在内的3人决定留下来参加解放军。刘学轩为他们的帽子上缀上了红色五角星。 成为解放军一员的郭占山很快就迎来了战斗的考验。当天下午,解放军对杨围子据点发起了进攻。郭占山凭借对敌军情况的熟悉,冲在了最前面。 他冲入敌军地堡,利用自己原国军士兵的身份劝说敌军放下武器。凭借着流利的话语和对敌军心理的了解,他成功说服了70多名国军士兵投降。他告诉这些士兵解放军的优待政策,甚至拿出自己亲身经历作为例证。 然而,因为郭占山还没来得及换上解放军的军装,多次被其他解放军部队误认为是国民党士兵。有一次,他刚刚带领一群投降的敌兵走出地堡,就被解放军11旅32团的战士们当成俘虏对待。幸好排长张道华及时赶到,解释了情况。 这次误会后,郭占山跟随张道华继续作战。他们遇到了敌军的火焰喷射器,张道华不幸中弹牺牲。悲痛的郭占山将排长的遗体背回,随后指挥喷火兵击毁了敌人的地堡。由于表现出色,他被任命为喷火组组长。 杨围子战斗取得了重大胜利,解放军击毙了敌军中将军长熊绶春,国民党第14军全军覆灭。郭占山因为立功,被提升为二班副班长。最令他高兴的是,他终于获得了解放军的灰色粗布军装。 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郭占山被敌人射中胸膛,受了重伤。指导员刘学轩命令他去医院养伤。躺在担架上的郭占山承诺一定会回来与战友们并肩作战。 在医院里,郭占山听到了淮海战役胜利的消息:我军10旅旅长周希汉带领部队歼灭敌军2000余人,俘虏1800余人,国民党所谓的"王牌军队"全线溃散。虽然身负重伤,但郭占山为这场胜利感到由衷的喜悦,他坚信自己加入解放军的选择是正确的,并决心继续为新中国的建立而奋斗。
由于29军一见日军就痛下杀手,仗打了好久一个活口都没有,宋哲元发话:抓一个活的奖
【1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