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请弟弟吃饭,端起毒酒说:祝弟弟活千岁,弟弟一句话保住命! 这个皇帝说的就是一生坎坷,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南唐开国皇帝——李昪。 李昪,本是生活在濠州一带的平民百姓。从小跟着父母流浪长大。 6岁时,由于战乱原因,父亲李荣无故失踪,母亲刘氏也红颜薄命,独留李昪跟着伯父李球混迹濠州。 由于这个原因,李昪儿时的名字已经无从查证,只知道他字正伦、小字彭奴,李昪是他建立南唐,号称大唐正统时期后改的名字,那时他已经51岁。 而他之所以这么大年纪还在改名,皆因他两度被人收养的经历。 众所周知,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血腥的时期。 藩镇割据,战乱不断,民不聊生,以人为食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个人想要出人头地,闯出一片天下,除了骁勇善战,还需过人的谋略。 贫苦出身的李彭奴恰巧就占住了这两样。 公元895年,还在濠州讨生活的李彭奴邂逅前来攻城的吴国太祖杨行密。 由于五代时期,盛行收养义子,杨行密便将无父无母的李彭奴认作养子,收入府中。 怎知,此事竟然遭到杨行密儿子们的反对。 可是,五代十国时期,养育嗣儿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何况李彭奴这样的好苗子,丢弃实在可惜。 为了日后能够让他为己所用,杨行密只好便宜了下属徐温,把这个好儿子送给他。 如杨行密所料,李彭奴变成徐家子徐知诰后,十分感激养父母的恩情,孝名远播。 在徐温的养育下,长大成人的徐知诰甚为优秀,博闻强识,弓马娴熟,被杨行密视为不可多得的人才。 即便放在徐温的众多亲生儿子中,徐知诰同样才华出众,能力过人。 然而,越是如此,养父徐温对这个儿子的控制也就越严密,甚至直到他病逝前夕,都在想方设法弹压徐知诰。 公元920年,吴国王杨隆演病逝,朝中急需一人继位。在庙堂混迹数十载的徐温为了能永葆大权,打算拥立四王弟杨溥继位。 彼时,徐知诰正以宰相之职在朝中辅政,声望日渐升高。 徐温深知这个养子的厉害,便打算扶持自己的亲生儿子徐知询上位。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事情还没办成,徐温便病逝金陵。于是,徐知诰侥幸继续留在吴国中央辅政。 徐家两子,一个成了朝中重臣,一个则成为握手兵权的一方霸主。 然而,兄弟俩的心里都清楚,徐家始终只能由一个人说了算,吴国也只需要一个话事人。两人之间的明争暗斗逐渐被搬到了台面上。 徐知询人在金陵,每天都在设想如何入朝取代已经升居太尉、中书令的徐知诰。徐知诰则更加果断凌厉,摆下酒宴,打算请君入瓮,毒死徐知询。 公元929年,雨夜,徐知诰忐忑地在府衙等待弟弟。 虽说徐温生前对自己有养育、栽培之恩,让徐知诰对徐家心怀感激,可是,多年官场历练,战场厮杀,已经让徐知诰养成了杀伐果断的性格。 金陵的势力在逐渐高涨,身在朝廷中央,徐知诰深知徐知询的势力已经逐渐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唯一选择就是立即铲除对方。 想到此处,徐知诰不免为自己的小命担忧。只能将满心的忧虑投注到桌上一壶装有鸠毒的毒酒上。 或许,是从小一同长大的缘故。出门前,徐知询同样心事重重。他知道,这一夜,自己可能凶多吉少。 宴会之上,钟鼓齐鸣,舞袂翻飞,另有伶人一旁助兴,徐家两兄弟看得不亦乐乎。两人都很好地掩饰住了复杂的情绪。 兴致高处,哥哥徐知诰率先开口,遥祝徐知询此生可以活个一千岁。 言罢,他不加掩盖地将目光望向了徐知询的酒杯,希望他能一饮而尽。 然而,警惕一夜的徐知询哪里肯上套。随即笑逐颜开,将杯中酒水倒了一半给徐知诰,恭敬地宣称,即便活个一千年,自己也要分五百年给哥哥。 言毕,便举起倒出一半的酒递给徐知诰,要他与自己同饮。 毫无防备的徐知诰没料到徐知询还有这一手,当场僵住,面露难色。迟迟不肯接过酒樽,也不肯与对方共饮,场面几近失控,陷入尴尬。 幸好,就在此时,场边表演的一名叫申渐高的伶人走了过来,顺手就将两杯毒酒喝了下去。喝完,还笑吟吟地将两支酒杯收入怀中,拿走。 目睹这一幕的徐知诰明白下属是在为自己找台阶,便不再强求,依旧吃喝玩乐。 可惜的是,当徐知询派遣侍卫打算给申渐高送解药时,才发现,鸠毒早已经在他体内发作,申渐高脑浆迸裂,已经身亡。 如此,徐知询捡回一条命,安然离开了大哥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