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黄逸梵带着女儿张煐进学堂,在为她办理入学时,随手为她起了个名字——“张爱玲”。她当时并不满意这个名字,却无法想象,这个名字会成为上海文坛的传奇。那时,黄逸梵与丈夫张廷重已经离婚,张煐的教育问题成为母亲心头的重担。 张爱玲的童年并不幸福,父母关系破裂,母亲早年因丈夫的恶习出国,留下她孤单一人。黄逸梵的回归短暂而不完美,张爱玲期待的母亲关怀并未如愿,反而常遭责备。尽管如此,黄逸梵依然为女儿提供最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希望她成为一位名媛淑女。她送张爱玲学钢琴,带她欣赏音乐,但这段母女时光并不长久,父母的关系再次恶化,最终离婚。 黄逸梵与张爱玲的关系,随着继母的到来变得更加紧张。继母对张爱玲不闻不问,甚至将旧衣物给她穿,令张爱玲在同龄人中倍感自卑。1937年,张爱玲中学毕业,黄逸梵提议带她出国留学,但遭到张延重的反对。于是,张爱玲离家出走,与母亲同住,原以为能得到更多关爱,然而不久她便发现,母亲的家也并非温暖的港湾。 黄逸梵对张爱玲的期望愈发沉重,她想把女儿培养成完美的淑女,却发现张爱玲远远未达到她的标准。张爱玲在日常生活中常显笨拙,无法适应母亲所期待的社交和礼仪,这令黄逸梵失望至极。她甚至曾对女儿说:“我宁可看着你死,也不愿看你活着使自己处处受痛苦。” 张爱玲默默忍受着这一切,决心自食其力,偿还母亲为她付出的所有。当她终于用自己所赚的钱偿还母亲的养育费时,母女之间的联系几乎断裂。黄逸梵在国外病重时,张爱玲只寄去100美元,认为母亲所求的不过是金钱。
黄逸梵与张爱玲:期望与遗憾交织的母女情深
趣叭叭
2025-01-24 15:55:01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