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国军将领起义后,出任解放军军长,却暗中联系蒋介石,由此被抓!聂荣臻却不知如何处理,毛主席指示:“杀降不可,杀俘尤不可!” 1947年6月14日,河北省的一个普通日子,却在高树勋的人生轨迹中留下了重要的转折点。那天,正在家中读书的高树勋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枪声。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将领,他立即意识到情况不对,但当他看到闯入的是身着解放军军装的战士时,第一反应却是让自己的警卫放下武器。这个决定,源于他对解放军的信任,也源于他内心始终坚守的革命信念。 这些荷枪实弹的解放军战士,是上级派来的保卫科人员。他们此行的任务是对高树勋进行政治审查。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这位曾经在邯郸起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民主建国军军长,表现得异常平静,主动表示愿意配合组织的工作。 造成这次突然逮捕的原因,要追溯到1947年初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当时,由于战事日益紧张,国民党不断派遣特务打入解放区。在这种形势下,一名民主建国军军官因在街市上的可疑行为被保卫人员注意。这名军官在审讯过程中交代出了一份"叛徒名单",这份名单像是一颗重磅炸弹,在民主建国军内部引起了轩然大波。 更让人始料未及的是,1947年1月,曾经投诚的国民党高级军官郝鹏举,在蒋介石的利诱下率部叛变。虽然郝鹏举很快就为自己的背信弃义付出了代价——他的部队士兵拒绝与解放军作战,最终他本人也被我军俘获。但这一事件还是在解放区投下了一片阴影,让组织不得不对其他起义将领的忠诚度进行重新评估。 就在这种氛围下,组织发现高树勋与国民党方面仍有书信往来。这些信件的内容虽然并非涉及军事机密,但在当时的环境下,任何与敌方的联系都可能成为致命的嫌疑。 于是,高树勋被送往长治的神泉训练班进行审查和学习。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严密的监视之下。 事实证明,他的信念是对的。就在他被捕后不久,毛主席就对此事作出了明确指示。这个指示不仅挽救了高树勋的命运,也为后来处理类似问题树立了重要的原则。这就是那句著名的"杀降不可,杀俘尤不可"的训示。这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对待起义将领的政策,也展现了革命队伍中的人性光辉。 回溯高树勋的革命历程,要从抗日战争时期说起。在那个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作为国民党军队的高级将领,他就与八路军保持着友好往来。与其他国民党将领不同,他始终坚持"一致对外"的原则,对蒋介石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持反对态度。在战场上,八路军英勇抗日的表现,也让他对这支军队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内部的种种乱象让高树勋深感失望。一方面是党内贪腐成风,内斗不断;另一方面是蒋介石与美国勾结,企图撕毁停战协定。1945年,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给共产党写了一封亲笔信,表达了自己投诚的意愿。 1945年10月30日,在河北邯郸的马头镇,高树勋召集所有军官,宣布起义。他发表了一份《停止内战、团结建国》的宣言,明确表示拒绝执行蒋介石的进攻命令,号召有相同志向的国民党将士一同反抗不合理命令。这次起义在国民党军队中引起了巨大震动,不仅歼灭了近两万敌军,还俘虏了大批高级将领。毛主席为此专门发来贺电,将这次行动命名为"邯郸起义"。 起义部队随后改编为"民主建国军",高树勋担任第一任军长。在驻地,他创办了一所军事学校,招收当地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年,培养基层干部。当地百姓对这支起义部队非常支持,不仅自发举行庆祝活动,还帮助解决学校的场地和教学用具问题。这所军校为解放军培养了大批基层指挥员,为后来的战斗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 在经过近一年的审查和学习后,高树勋最终洗清了嫌疑。这段经历不仅没有动摇他的革命信念,反而让他更加坚定地支持共产党的事业。1948年,他被任命为华北军区副司令员,继续为革命贡献力量。 同年10月,高树勋再次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试图策反驻守山西的国民党将领黄樵松。虽然黄樵松最终因叛徒出卖而牺牲,但他的英勇事迹却感染了5000多名国民党士兵,他们集体起义加入解放军,为山西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高树勋获得了崇高的荣誉。1953年,他受邀前往中南海,毛主席亲切接见了他,称赞他为党和人民立下了大功。在全军高级将领授衔仪式上,他被授予了一级解放勋章。1972年1月,这位为中国革命事业奋斗终生的老将军在北京病逝,享年74岁。周总理特地安排他在北京就医,以示对这位革命功臣的关怀。 高树勋的一生,是从国民党将领到解放军将领的转变历程,更是一个革命者坚守信念的写照。他的故事生动诠释了共产党对待起义将领的政策,也展现了革命队伍中的团结精神。
1950年,国军将领起义后,出任解放军军长,却暗中联系蒋介石,由此被抓!聂荣臻却
清风拂面剑如霜
2025-03-31 14:09:2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