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一对浙江夫妻,好心收留了一位失忆14年的流浪汉。不料,17年后,正在

清风拂面剑如霜 2025-04-01 17:40:15

2003年,一对浙江夫妻,好心收留了一位失忆14年的流浪汉。不料,17年后,正在看电视流浪汉,突然激动地大喊起来:我想起来了… 2020年2月的一天,朱家明像往常一样,坐在谭万刚家的客厅里看电视。电视里正在播放一则关于贵州赤水的新闻,镜头从当地的山水掠过,采访着街边的居民。赤水当地人操着浓重的方言,讲述着家乡的变迁。这些在别人听来或许有些含糊的口音,却让朱家明感到异常熟悉。 电视里反复出现的"贵州""赤水"两个地名,一遍又一遍地敲击着朱家明的记忆。他的目光越来越专注,身体也不自觉地前倾。突然,画面中出现了一个叫"复兴"的地名,朱家明的大脑仿佛被什么东西击中了。他猛地从沙发上站起来,激动地大喊起来:"我想起来了,我是贵州赤水的人!" 这一声喊叫惊动了正在厨房忙碌的谭万刚夫妇。他们赶紧跑到客厅,看到朱家明正激动地指着电视屏幕,断断续续地说出了自己的身世:他有四个弟弟妹妹,他的家就在贵州赤水。这些信息像是突然打开的闸门,源源不断地涌入他的脑海。 在这之前的十七年里,朱家明一直过着平静而规律的生活。2003年遇见谭万刚夫妇后,他就在这个家庭安顿下来。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谭家待他如亲人。朱家明跟着谭万刚学会了石匠的手艺,每天和他一起在工地上忙碌。即使是在2015年谭家搬回浙江后,朱家明依然跟随着这个给了他温暖的家庭。 特别是谭家的小儿子,从出生就和朱家明特别亲近。朱家明总是耐心地陪着小宝玩耍,教他认识石头,讲述工地上的趣事。虽然朱家明说话慢条斯理,动作也不太灵活,但小宝从来不嫌弃,反而格外依赖这个"朱叔叔"。 在工地上,朱家明是个得力的帮手。他的手艺虽然比不上谭万刚的精湛,但胜在认真细致。每一块石头他都会仔细打量,确保安放的位置恰到好处。工友们都说,朱家明虽然话不多,却是个难得的好搭档。 就这样,朱家明在谭家度过了平静的十七年。直到这天下午,一则普通的新闻报道,却让尘封的记忆如同春雪消融,渐渐清晰起来。 他出生在1963年的贵州赤水,是家中的长子。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家六口的生活并不轻松。作为老大的朱家明,很早就担起了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 学校的课本还没读完,朱家明就不得不辍学打工。起初,他只在家附近做些苦力活,搬运货物,帮工地上干活。十年寒暑,那个瘦弱的少年在劳动中长成了结实的青年,肌肉的力量是岁月给他最好的馈赠。 1990年,27岁的朱家明听从友人建议,离开家乡,千里迢迢来到福建南平。这座距离家乡一千多公里的城市,承载着他对更好生活的期待。凭借着多年的力工经验,朱家明很快在一个建筑工地找到了工作。 在他来到南平的第四个月。当时工地上的工人们因讨要被拖欠的工资,和包工头发生了争执。在一次意外中,朱家明的头部受了重伤。虽然经过治疗后身体康复,但他的记忆却永远停留在了那一刻。 失去记忆的朱家明,连自己的名字都记不清了。更糟糕的是,他的第一张身份证在工作期间就已遗失。没有身份证明的他,只能在各个城市之间流浪,靠着打零工维持生计。夜晚来临时,公园的长椅就是他的床铺。 由于头部受伤的后遗症,朱家明的动作变得迟缓,说话也不太利索。很多雇主都不愿意用他,即使偶尔找到工作,也常常被克扣工资。就这样,他在社会的边缘漂泊了十多年。 直到2003年,命运之轮终于开始转向。在福建,朱家明遇到了承包工程的谭万刚夫妇。这对夫妻发现朱家明为人老实,工作认真,便留他在工地帮忙。得知他是个"失忆人"后,他们不但没有嫌弃,反而更多了几分怜惜。 就这样,朱家明在谭家找到了依靠。谭万刚手把手教他石匠手艺,让他从一个普通的苦力工人,逐渐掌握了一门专业技术。2015年,当谭家小儿子出生后,全家搬回浙江,朱家明也跟着一起回来了。 2020年那个特殊的下午过后,警方通过各种渠道,终于帮助朱家明找到了阔别三十年的家人。在视频通话中,83岁的老母亲看着屏幕里的儿子,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这些年,家人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即使在父亲去世后,他们依然保持着希望。 临别前的场景让所有人动容。小宝紧紧抱着朱叔叔,舍不得松手。谭万刚夫妇也红了眼眶,但他们知道,朱家明终究要回到自己的家。 回到赤水后,57岁的朱家明开始了新的生活。虽然他的记忆仍时有断续,但能与亲人团聚已是最大的幸福。每到茶季,他总会给谭家打电话,询问茶叶收成,关心小宝的生活。两个相隔千里的家庭,因为这段特殊的经历,永远连接在了一起。

0 阅读:54

猜你喜欢

清风拂面剑如霜

清风拂面剑如霜

清风拂面剑如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