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遭遇了忽喜忽悲。 喜,或者说开心吧:和室友的姐妹们聚餐,姐妹们都有了孙辈,但几年也不跟孩子们见一面,孩子们也不认识我俩。但我做的甜点孩子们喜欢吃。聚餐时有个上小学的小姑娘跑过来拥抱我,说:谢谢阿姨! 姐妹们急忙纠正她:要叫舅婆。 我挺开心,孩子凭观察,说明我看着不像“婆”哈哈哈哈。 本周我去补一下睫毛,98年出生的睫毛师小燕2岁的儿子也在工作室。我跟他打招呼,他不好意思回复,当我躺下来准备补的时候,他在我旁边叫了一声“奶奶”。 嗯,孩子凭观察,凭直觉…… 当时,另一个在做指甲的姑娘也逗孩子,让孩子叫她姐姐,孩子叫:阿姨。姑娘抓狂:叫姐姐!孩子说,你胖…… 在孩子的认知中,胖的人就是阿姨。 很难说是社会教化对吧,这么小,居然默认为瘦子是姐姐,胖一点的是阿姨。我不算胖,但我一定看上去老奸巨滑,发型老土,还有皱纹,就被归为“奶奶”。 我还以为我虽然57了,应该一直是无龄感的那种人,原来,无龄只是自己对自己的认知,精神上的无拘,以及身体上还行。在孩子眼里,你多大,一目了然。 不过也没啥,虽然略有虚荣心,也不妨碍我继续认为自己无龄感。你说vera王,该叫她啥?70多了,年龄上比我奶奶多了。皮肤不高度美颜的话,已经缩成一团了。但人家一出场,那身材和气质,就是年轻女性的样子。 所以,年龄这个东西,有皮肤年龄,身材年龄,健康年龄和精神年龄。我的皮肤还好,身材一般,健康尚可,唯一不受年龄约束的应该是精神和思想。 但也有同学不理解这点。比如前两天我写80后因为父亲再婚,立遗嘱剥夺父亲继承权的事,评论里很多都认同我说的儿女自私,父母打拼下来的资产不能用在自己身上,只能给儿女。(儿女的自私:父亲黄昏恋,必须净身结婚) 就有读者留言说从评论里可以看出这个公号读者的年龄结构。 意思就是屁股决定脑袋,我们老了所以帮老的喽。 其实这种认识是很狭隘的,我们是在讨论一个问题,父母能否把资产更多地用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子女。这么问,大家会说当然能。那么,父母的资产能否用于当作自己在婚的权重?让自己更自信?而不是再婚前都要划给子女? 于是,相当多的子女沉默了。 我们是在讨论个体自我供养的权利,哪怕我今年20岁,我很需要父母的帮助,也接受父母的帮助,但在认知上,依然会认为父母有权利处置自己的资产,把资产用于让自己更幸福。 我的读者们大多持这样的看法是因为他们都有更好的情感能力,对自己对别人更公平的认知。
最近我遭遇了忽喜忽悲。 喜,或者说开心吧:和室友的姐妹们聚餐,姐妹们都有了孙辈
莺莺的生活
2025-03-30 23:35:35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