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深秋,上海城内传来一则消息:昔日名媛陆小曼在寂寞中离世,终年62岁。这位曾经才貌双全、令众多才子争相追逐的美人,最终却无一人为其送终。她的骨灰甚至无人收敛,在岁月的长河中流失,连最后的归宿都未能寻得。 在她生前,很少有人知道她为何会选择离开第一任丈夫王庚,投入徐志摩的怀抱。直到她去世后,一位与她交好多年的密友才道出了其中隐情。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友回忆说,王庚虽然白天忙于军务,却在夜晚总是过分热衷房事。这位军人体力过人,常常整夜不休,让本就体弱的陆小曼难以承受。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徐志摩的出现给了陆小曼新的希望。相比之下,徐志摩能够理解她的文艺情怀,懂得用诗意的语言打动她的心。这种强烈的对比,让陆小曼最终做出了当时社会难以接受的选择——离开王庚。 然而,命运弄人。就在王庚同意离婚时,陆小曼发现自己已有身孕。为了追求心中所爱,她做出了一个痛苦的决定:偷偷进行手术。这个决定的代价是终身不育,也为她此后的人生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这位好友的回忆,让我们得以窥见陆小曼婚姻生活中不为人知的一面。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女性往往需要在家庭责任和个人追求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陆小曼的经历,某种程度上代表了那个时代知识女性所面临的困境。 陆小曼与徐志摩的婚姻始于1926年,这一段姻缘不仅是个人情感的结合,更是当时文艺界一段佳话的开端。1926年8月14日,陆小曼与徐志摩正式订婚,仅仅两个月后的10月,他们在一片祝福声中步入婚姻的殿堂。新婚后的陆小曼依照公公的安排,随徐志摩离开北京,南下踏上了新的生活旅程。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她对家庭的尊重,也反映出她在婚姻中所展现出的责任感和适应力。 婚后的陆小曼与徐志摩很快适应了新的生活环境。1927年,他们从北京返回上海,不久便结识了翁瑞午,这位才华横溢的朋友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1928年7月,陆小曼与徐志摩共同创作的《卞昆冈》正式发行,这不仅展示了他们在文学上的默契合作,也彰显了他们对艺术创作的热情。同年夏天,陆小曼与徐志摩、叶恭绰一同游览西湖,这段美好的时光不仅加深了他们之间的感情,也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1929年,陆小曼积极参与了中国女子书画会的成立筹备工作,展现出她在艺术领域的热情与投入。同年5月,她接待了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这次交流不仅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也为她的艺术视野打开了新的大门。6月,陆小曼与翁瑞午等人共同游览“西湖博览会”,在这次活动中,她不仅展示了自己的书画才华,也进一步巩固了与文艺界朋友的深厚友谊。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在一次飞机失事中不幸罹难,年仅35岁的他就此离世,给陆小曼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打击。面对丈夫的突然离世,陆小曼不仅承受了巨大的悲痛,还肩负起整理和保存徐志摩遗作的重任。12月,她应邵洵美之邀,为徐志摩的遗作《云游》撰写序言,展现出她在悲痛中坚强的内心和对丈夫事业的坚定支持。 1933年,陆小曼整理了徐志摩的《眉轩琐语》,并在《时代画报》第三卷第六期上发表。这一作品后来被收入她1947年编纂的《志摩日记》中,成为后人了解徐志摩思想和生活的重要资料。1934年,她在《论语》第38期刊首次为《爱眉小札》作序,进一步推广了徐志摩的文学作品。1936年,良友图书公司出版了《爱眉小札》,同年陆小曼加入中国女子书画会,继续在艺术领域深耕细作。 1941年,陆小曼在上海大新公司举办了个人画展,这是她在艺术创作上的一次重要展示。她通过画展向公众展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厚的绘画功底,赢得了广泛的赞誉。1943年2月,桂林良友复兴图书公司再次出版《爱眉小札》,陆小曼为其撰写序言,进一步巩固了她在文学和艺术界的地位。 1947年3月,晨光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了陆小曼整理的《志摩日记》,其中包括徐志摩1918年的《西湖记》、1926年至1927年的《眉轩琐语》、徐志摩亲笔题名的《一本没有颜色的书》,以及已出版的《爱眉小札》和《小曼日记》。这一作品集不仅全面呈现了徐志摩的文学成就,也记录了陆小曼在整理和保存这些珍贵资料过程中的辛勤努力和无私奉献。 陆小曼的一生充满了对艺术和文学的热爱,她不仅在生活中与徐志摩共同创造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也在丈夫去世后,坚定地守护着他的文学遗产。她的工作不仅体现了对丈夫的深情,更展示了她自身在文学和艺术领域的卓越才华和坚定信念。通过整理和出版徐志摩的作品,陆小曼不仅延续了他的文学精神,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1965年老蒋和他的侍卫长郝柏村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