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皇帝孙皓招幸张美人。一番云雨后,孙皓十分餍足,而张美人却面无表情,冷冷地躺在床上。孙皓冷笑道:“每次临幸你,你都摆着一张臭脸,怎么,还在想你父亲?也不知道你父亲现在身在何处呢?”张美人闻言悲愤万分:“我父亲不就是被你这个贼人所杀吗?”
东吴后期,一场宫廷悲剧在皇宫中上演。年仅十六岁的张美人在面对孙皓的质问时,道出了一句令其震怒的话。她指责孙皓是杀害其父亲的凶手,这句话很快让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孙皓勃然大怒,下令将张美人处死。这位年轻的宫女,就这样在残酷的刑罚下香消玉殒。 公元264年,东吴景帝孙休驾崩,由于其太子年仅十岁,朝野上下都认为在这个国家危难之际,需要一位年长且有担当的君主来掌舵。时任左将军的张布与丞相濮阳兴共同商议后,决定推举景帝的侄子、时年二十三岁的乌程侯孙皓继位。 登基一年后,孙皓显露出他残暴的本性。为了追封自己的父亲太子孙和为文皇帝,他不惜贬黜景帝的遗孀朱皇后为景皇后。更为严重的是,他还企图废黜景帝的太子,并试图除掉景帝的其他皇子,以绝后患。这种种行为显示出他对权力的极度渴望。 面对孙皓的改变,张布和濮阳兴多次进谏,希望能够让他收敛暴虐的行径。但这些劝谏不仅没有收到效果,反而让孙皓与他们的关系日渐疏远。他随即以谋反罪处死了这两位功臣,并且诛杀了他们的全族。 张布的两个女儿也未能逃脱这场灾难。其中小女儿因容貌出众被选入宫中,封为美人。本该过着锦衣玉食生活的张美人,却因父亲的冤死对孙皓怀恨在心。最终在那次对话中说出了诛心之语,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 在孙皓的统治下后宫人数迅速膨胀。 为了保证后宫的“繁荣”,孙皓下令征召大量大臣的女儿入宫。特别是对于那些年纪较大的、相貌平平的女子,即便没有被选为妃子,也未能如常理所期待的那样安稳嫁人。 这一政策的实行,不仅导致了宫中的人数急剧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皇宫中的矛盾与动荡。某些家境较为贫困的女子,甚至在没有被选中的情况下仍然无法出宫,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谢承的孙女谢仙女便是其中一例,尽管她的外貌并不符合传统美人标准,却在一个巧妙的情况下通过炙面使自己变得面黄肌瘦,从而避免了进入宫中成为孙皓的妃子。 然而,孙皓的暴虐并不仅仅体现在对后宫的管理上。他的暴政使得朝臣心生恐惧,连最基本的礼仪也无法正常进行。在朝堂之上,众多官员在面对孙皓时,常常低头不敢直视。他的存在,犹如一座压在臣民头顶的巨石。陆凯,一位有远见的丞相,在一次觐见中上前劝谏,建议孙皓允许朝臣抬头看他,以便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快速找到皇帝。然而,这种极为简单的请求,竟在当时的东吴皇帝面前成了奢望。孙皓的反应可想而知,最终他允许陆凯在正式场合中可以抬头看自己,体现了他在某些事情上的妥协和对权臣的某种依赖。 在饮食上,孙皓的奢华与荒唐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每次举行宴会时,所有的宾客都需要饮下至少七升的酒。对于许多酒量不佳的臣子而言,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考验。魏曜便是其中之一,酒量有限的他经常因为饮酒过量而面临尴尬。为了照顾他,孙皓暗地里指派专人,用茶代替酒。尽管这一做法显得有些微妙,却显示了孙皓在某些事情上表现出的关心与体恤。这种“以茶代酒”的举措,虽然在历史的记载中未必被看作一种高尚的行为,但却因其反映出孙皓对酒席的重视,也为后世所称道。 然而,孙皓的暴虐行为和残忍手段却一直未曾减弱。他对待犯错的臣子毫不留情,尤其是在处理国事时,对待不同意见的官员与将领表现出极度的不宽容。比如,当韦曜在编写《帝纪》时,因不愿将孙皓的父亲孙和列入其中而引发了皇帝的不满,最终导致了韦曜的惨死。对于韦曜而言,这一死并非偶然,而是孙皓心中永远无法容忍的刺客。他对待臣子和将领的严苛,远远超过了当时朝廷的常规礼仪和权力规制。 孙皓的统治也充斥着荒唐的暴政与政治讽刺。在一次与晋武帝司马炎的会面中,孙皓竟以酒宴为幌子,乘机向晋武帝送上一首带有讽刺意味的诗句。孙皓自信地举杯称:“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寿万春!”这一番话似乎是他试图展现自己从南方的主宰者到如今被迫臣服的现状,但也展示了他在尊严丧失后的自我安慰和某种程度的反抗。 此外,孙皓的晚年,也弥漫着民间的怀疑与阴谋。建衡二年,孙皓因王夫人之死悲伤不已,一度陷入了深深的忧郁状态。民间的谣言四起,认为此时的孙皓已然死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位外貌与孙皓极为相似的“替身”——何都。这一消息,虽未得到官方证实,但却在百姓中传得沸沸扬扬,成为了流传千古的谜团。 孙皓的统治,无论是在历史的哪个角度来看,都是充满了暴政、荒谬与悖理。他的暴政不仅摧残了东吴的政治和社会结构,也让他自己成了历史上恶名昭著的帝王之一。尽管在某些细节上,孙皓的行为展现了一些微弱的人性光辉,但这些在他狂暴、独裁的统治面前,显得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