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李立群的父亲在睡午觉时突然听到收音机里传来:“河南省孟县的李建宇,寻找在岛内的父亲李西毅”。
1984年的一个午后,李西毅在台湾的家中午睡。 窗外阳光明媚,微风习习,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安详。 突然,一阵广播声打破了这份宁静。李西毅睡眼惺忪地听到:"河南省孟县的李建宇,寻找在岛内的父亲李西毅。"这句话犹如一道惊雷,将他从梦中唤醒。他怔怔地坐起身,思绪飞回了三十多年前。 李西毅曾是一名河南军人。1949年,国共内战进入白热化,形势急转直下。为了保存实力,国民党军队决定退守台湾。李西毅身为军官,别无选择,只能随军南撤。然而,他不忍心让年幼的长子李建宇跟着吃苦。经过一番挣扎,他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将儿子托付给在河南的亲戚照顾,自己只身前往台湾。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李西毅在台湾重建了家庭。1952年,次子李立群出生了。从小,李立群就是父亲的掌上明珠。父子俩相依为命,感情十分要好。李西毅常常回忆起大陆的往事,讲述他当年的戎马生涯。然而,他从未对李立群提起过大陆还有一个儿子的事情。他担心儿子知道后会怨恨自己,更害怕这个不愿面对的过去会影响儿子的成长。 1987年,台湾政府终于决定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李西毅深藏心底的思乡之情终于得到了释放的机会。经历了多年的等待与期盼,他无数次幻想着回到河南那个曾经与他共同度过青葱岁月的家,回到自己19岁时的妻子和刚出生的儿子身边。然而,命运弄人,岁月的流逝让这一切变得遥不可及。直到1989年,李西毅的儿子李立群怀着父亲的心愿,带着那份未竟的梦想,踏上了寻亲之路。 李立群的脚步踏进了河南一个宁静的小村庄。村子里的房屋低矮而简朴,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芳香和田野的气息。他知道,这是父亲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按照父亲所提供的地址,李立群找到了一个破旧的院子。敲开了门,他看见了一位满脸皱纹的中年男人站在门口,眼神中带着疑惑,声音沙哑而低沉。那一刻,李立群的心脏猛地一跳,他明白眼前这个人正是自己从未谋面的哥哥——李建宇。 李建宇与李立群相差十多年,岁月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他的眼中流露出一丝惊讶,似乎无法相信眼前这个年轻人真的是他的弟弟。尽管彼此从未见过面,但当两人确认了彼此的身份后,血脉的联系让他们之间产生了奇妙的亲近感。尽管没有经历过共同的记忆和成长,然而,亲情的力量使得这段陌生的关系迅速融化。 在李建宇简陋的小屋里,两人坐在破旧的木桌旁,聊起了父亲的过往与自己的人生。李建宇向李立群讲述了自己多年来的艰辛与坚持,李立群听着,心中不禁涌起了酸楚与惆怅。原本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已经在岁月的流转中变得孤寂与破败。李西毅当年与妻子的婚房依旧伫立,但那曾经年轻的妻子,如今已经不在人世。李立群的心情难以言喻,他眼前的哥哥,为了支撑这个家,忍受了多少岁月的磨砺。李立群从背包中拿出了一叠钱,递给李建宇,想要为哥哥做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但李建宇拒绝了他的好意,那份深沉的自尊和独立精神让他不愿接受这份来自弟弟的救助。 尽管如此,李立群并没有放弃,最终李建宇在弟弟的帮助下,偿还了家中的债务,翻新了老屋,开了一个小商店。小店的生意慢慢红火,李建宇的生活逐渐好转。李立群看着这一切,心中感到一丝欣慰与释然。父亲未能亲眼看到这一切,而李西毅的心愿在他的肩膀上得到了延续。 然而,李西毅内心深处最渴望的,依然是那个未曾兑现的爱情故事。在无数次的探亲和期盼中,他始终未能回到那个让他怀念一生的家乡,那片他曾与妻子一起耕耘的麦田。终于,在一次回到家乡的过程中,李西毅再次站在了那片熟悉的麦田中。回想起当年的爱情,他再也忍不住情感的宣泄,像个孩子一样在麦田里哭泣。李立群看到这一幕,心中无比痛惜,他从未见过父亲如此脆弱的样子。父亲与大娘那段如火如荼的爱情,成为了李西毅心中永远的痛。父亲年轻时写给妻子的每一封信,都是一封封情书,信中的甜蜜与柔情流露出父亲19岁时那份浓烈的爱意。 回到台湾后,李西毅依旧保持着积极的生活态度。每当回到家乡,他总是满怀热情地锻炼身体,积攒足够的钱后,他便带着喜悦与感恩回到那个曾经贫困的村庄。他用自己的方式,成为了村里的“阔佬”,给孩子们发放红包,看着孩子们亲切地叫他“爷爷”,他内心充满了无比的喜悦。每一次回乡,李西毅都为自己的父爱和对家乡的思念找到了寄托。 在台湾,李立群的事业蒸蒸日上,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演员。而李建宇在河南的小商店也开始盈利,两人虽然身处两个不同的地方,但始终保持着联系。他们通过电话与信件,时常分享彼此的生活与心情。那份深沉的亲情,像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他们紧紧相连。尽管他们分隔千里,但无论在何时何地,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始终在他们的心中跳动,成为了彼此最坚实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