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后,美国报社采访麦克阿瑟对于上甘岭印象最深的人,没想到他破口大骂:“高守

时说历史 2025-03-26 10:50:34

抗美援朝后,美国报社采访麦克阿瑟对于上甘岭印象最深的人,没想到他破口大骂:“高守余就是个杀人魔王!他绝对跟美国有仇!”

在朝鲜战场的上甘岭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以钢铁般的意志对抗美军强大的火力,创造了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在这场战斗中,高守余成为一段传奇,他的故事被称为“一个人的战斗”。

1952年,在六号阵地,高守余和他的连队奉命死守。美军的猛烈炮火将阵地炸得几乎支离破碎,战友们伤亡惨重,最终只剩高守余一人。面对敌军的多次进攻,他没有退缩,也没有选择撤离,而是用尽一切手段守住阵地。他利用地形优势,用手榴弹、机枪等有限的武器,灵活反击人数远超自己的敌人。

这场战斗持续了整整四个小时。高守余孤身一人,多次击退韩军第二师的冲锋,最终歼敌120余人,守住了阵地。这一奇迹般的壮举,不仅令战友们深受鼓舞,也为整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然而,英雄的事迹在美国媒体上却被扭曲成了“杀人魔王”的形象。1953年,美国某报纸的头版甚至用“杀人魔王高守余”这样的标题来形容他。在敌人的笔下,他成为一台“战争机器”,但这显然掩盖了他作为一名普通志愿军战士的真实面貌。

高守余的事迹,是抗美援朝战场上无数志愿军英勇奋战的缩影。他用自己的生命和意志捍卫阵地,展现了志愿军“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畏的牺牲精神”。

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了最为激烈的阶段。美国《时代周刊》特派记者来到朝鲜前线,采访时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谈到在上甘岭战役中给他印象最深的人,麦克阿瑟一改往日的风度,破口大骂道:"高守余!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个名字!他简直就是个十恶不赦的杀人魔王!他绝对是跟美国有仇!"

随后,《时代周刊》以"杀人魔王高守余"为题,对这位在上甘岭战役中让美军闻风丧胆的中国士兵进行了报道。虽然"杀人魔王"从美方视角看是贬义词,是对高守余的辱骂,但放在中国,这无疑是对他的高度赞誉,堪称无上的荣耀。

事实上,认识高守余的人都知道,他是个非常谦逊质朴的人。皮肤黝黑,为人憨厚老实。在战前,高守余在家乡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当时,当地组织民兵,领导让他去当个班长,可他觉得自己能力不足,推脱了好久才勉强接受。

高守余就是这样一个平凡而谦逊的人,没有任何军衔,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士兵。谁能想到,就是这样的一个"老百姓",在战场上竟能爆发出那么强大的战斗力,创造出常人难以企及的战绩。他身上,展现了中国军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不畏强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也是麦克阿瑟对他恨之入骨的原因。

"杀人魔王"的称号,既是美军对高守余的恐惧,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他在战斗中的勇猛。120多条人命,在和平年代听起来骇人听闻,但在硝烟四起的战场,它意味着一个普通士兵用生命捍卫祖国的伟大功绩。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的英雄壮举不仅令人肃然起敬,也深刻影响了国际局势。在上甘岭战役中,美军惨败,而这场战役也成为美军军事史上的巨大耻辱。当时,美军指挥官范弗里特极力鼓吹用密集炮火摧毁志愿军的防线,然而事实证明,这种战术并未奏效。美国军事史专家沃尔特·G·赫姆特甚至嘲讽这次行动为“摊牌行动”,完全是一次笑话。

上甘岭战役历时43天,中国志愿军歼灭敌军2.5万余人,击毁美韩联军的飞机、大炮、坦克等大量装备。这一胜利不仅粉碎了联合国军的“金化攻势”,也让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直言:“用这种方法,我们20年也打不到鸭绿江。”最终,美国不得不坐上谈判桌,用实际行动承认了自己的失败。

这场战争中,志愿军的顽强战斗力令人震撼。在松骨峰,一个营坚守阵地十数小时对抗美军一个师;在铁原,一个军以2.4万人顽抗美军4个主力师5万余人达13天之久。从1950年到1953年停战,志愿军击落和击伤联合国军飞机共12224架,摧毁坦克3064辆,缴获各种大炮7695门。这些数据无一不显示出志愿军的坚韧和智慧。

在这场战争中,许多孤胆英雄的事迹令人动容。谭秉云凭借一己之力抵挡敌军一个师8小时,击毁坦克和卡车数辆;刘光子在战斗中俘虏63名英军士兵;胡修道在一天内击退敌人41次进攻,歼敌280余人;赖永泽带领十几名战友打退敌人一个团的反扑,他个人消灭了百余敌人;蒋诚在腹部负伤肠子外露的情况下,用重机枪歼敌400余人,并击毁敌机一架;关崇贵在一次战斗中用机枪击落敌机,荣获特等功。

田文富在帽落山战斗中,全连与十倍于己的美军鏖战八昼夜,最后仅他一人幸存,杀敌50余人,被授予“英雄机枪射手”称号。李代相在严岘山阵地的三天四夜战斗中,以一己之力坚守阵地五小时,歼敌150余人,为全连的防守赢得了关键时间。

这些英雄的事迹展示了志愿军不畏强敌的精神,也证明了中国军人的卓越战斗能力。正是凭借他们的不屈意志和巨大牺牲,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赢得了尊严,也为世界传递了中国捍卫和平的决心。

0 阅读:19
时说历史

时说历史

时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