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2月18日,日本驻沪总领事馆颁布《关于无国籍难民之居住及谋生之布告》,

历史小破 2025-03-10 15:48:17

1943年2月18日,日本驻沪总领事馆颁布《关于无国籍难民之居住及谋生之布告》,将虹口地区约1.5平方公里划为"指定区域"。尽管公告刻意回避"犹太人"与"隔都"等敏感词汇,但上海犹太社区瞬间明白:这个东至大连路、西抵公平路、南达惠民路、北迄周家嘴路的矩形区域,将成为远东版的华沙犹太区。 照片是日本当局的"无国籍难民事务局"官员Kano Hiroyuki(中文译名"鹿野弘之"),掌控着出入隔离区的生杀大权。犹太难民需向其申领加盖樱花纹章的通行证,每张证件需附上三张二寸免冠照、三份保人声明及两日元手续费。1943年3月至1945年8月间,该局累计签发通行证28,746张,其中医疗类占比41%,劳工类占38%,求学类仅占9%。 隔离区的铁丝网由日本宪兵与伪警察共同把守,每日清晨5点至晚8点开放。持有特别通行证的难民,需在出入时向岗哨出示证件并背诵《难民须知》第7条:"未经许可不得携带超过5公斤行李离境"。根据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档案,1943年有1,273名犹太人因证件过期或伪造被投入提篮桥监狱,其中386人死于斑疹伤寒。 这个被称为"小东京"的隔离区,鼎盛时期容纳了18,000名犹太难民。他们在舟山路、霍山路开设的咖啡馆、诊所和学校,都需悬挂写有"无国籍难民营业许可"的黄底黑字木牌。日本当局每月发放两次配给券,每人每次可领糙米2.5公斤、咸鱼100克、肥皂半块,这些物资被装在印有"大东亚共荣"字样的麻布袋里。

0 阅读:18
历史小破

历史小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