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江苏的王成松,上街买东西,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临行前,把得到的两块银元,塞给了堂姐带给女儿,后被迫加入国民党21军。 1948年,王成松正打算去买盐。 一阵急促的枪声传来,王成松发现一队人马正急速逼近。 他们高喊自己是解放军。 王成松并没有逃离。 然而,转眼间他便被制服。 在那里,他被强行穿上了国民党军服。 那时,家中妻子正照料着刚满两岁的女儿。 王成松知道自己很可能再也无法回家。 他紧急将两枚银元用布片包好,托付给村里人,让他们在有机会时交给自己的女儿。 这两枚银元,最终成为了王成松与女儿相认的唯一信物。 王成松被征召后,加入了国民党的21军,参与了抗日战争后的内战。 解放军的渡江战役开始,国民党21军在战斗中损失惨重,王成松在上海战役中被俘。 解放军对俘虏采取了优待政策,年长者被送回家乡,而年轻力壮的则被要求加入解放军。 在解放军战士中,王成松竟遇到了自己的老乡和远房亲戚。 他向连长询问起了自己远在家乡的妻女。 然而,这位连长也多时未归乡。 1949年,王成松所在的部队随解放军转战金门。 在激烈的战斗中,王成松腿部负伤,在即将被国民党兵俘获时,他声称自己是“国军”,才得以保命。 他与家乡的联系更加遥远,对岸的解放军则认为王成松已为烈士,甚至给他女儿发放了烈士抚恤金。 王成松被编入了国民党在台湾的18军。 1955年,王成松退役后,没有文化、无一技之长的他,陷入了困境。 与此同时,曾经的国民党军官们早已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而王成松,则不得不以捡废品为生。 尽管如此,他始终无法放下那个的家。 某一天,在宜兰县捡废品时,王成松遇到了一位卖豆腐的老人。 老人因突发疾病晕倒在街头,王成松将他背起送往医院。 经过及时救治,老人康复后,感激不已。 老人决定收留他,并传授给他制作豆腐的技艺。 从此,王成松在宜兰找到了安身之处。 好景不长,老人去世后,王成松接手了豆腐生意。 邻里之间十分理解他的处境。 1987年,两岸关系逐渐回暖。 王成松给自己远在大陆的家人写了几封信,然而这些信件都没有得到回应。 直到有一天,一位妇女找到了他,自称能够帮他联系到他的女儿。 王成松将自己所有的积蓄交给了妇女。 然而,那个妇女拿了钱之后便杳无音信。 他决定不再轻易相信任何人。 与此同时,王成松的女儿王秀兰,四岁时就被告知父亲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她清晰地记得母亲对她的叮嘱以及烈士证书和抚恤金的发放。 母亲再婚后,王秀兰被交给了三伯和三婶抚养。 母亲临走时,将两块银元包裹在布片里交给她,说那是父亲为她准备的礼物。 当地村长在得知王成松依然在台湾孤苦伶仃地生活,便开始帮他打听亲人的消息。 终于确认王成松的女儿王秀兰还在江苏南通。 尽管在南通生活的“王秀兰”有200多位,最终通过核实年龄和家庭信息,村长终于确定了王秀兰的身份。 王秀兰难以置信这是真的。 经过多方查证,她才逐渐相信汪呈松竟正是自己的父亲。 原来,由于王成松不识字且乡音较重,许多年前他被误登记为“汪呈松”。 王秀兰决定尽快与父亲取得联系。 然而,在台湾的村长和居民的提醒下,王成松对接到的电话充满怀疑。 尽管大陆的爱心人士提供了各种证明材料,台湾的村民仍保持谨慎。 2014年,王秀兰决定停止给父亲烧纸。 她决定亲自赴台湾。 这场跨越海峡的认亲之旅吸引了媒体关注,香港航空为她提供了旅行的支持。 她抵达台湾后,村里的村长和当地议员早早地等候在路旁,还见到了一个佝偻的老人。 王秀兰定睛一看,她情不自禁地拉住了老人的手,却被他突然甩开。 尽管初见面时双方都略显尴尬,但王成松开始用家乡的土话向女儿提出一系列问题,包括她小时候喝的水来自哪里、井的所在位置等细节。 王秀兰一一回答。 王成松在仔细确认后,仍旧迟迟未表示认亲。 直到王秀兰提到那个当年由叔伯转交给她的银元包,王成松突然抱住了女儿,泪流满面。 10月,王秀兰再次前往台湾,准备接父亲回家。 虽然台湾正处于地方选举期间,但王成松仍决定等选举过后再返回大陆。 2015年,王成松也早已为即将离开台湾做好了准备。 村长陈慧琳和当地的爱心人士为老人准备了精心的送别,王秀兰也在送别现场为父亲送上深深的拥抱。 在飞机抵达上海浦东机场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为王成松举行了温馨的欢迎仪式。 参考文献:[1]陈肖英.“台湾老兵”的婚姻状况调查及原因分析——以浙江籍“台湾老兵”为个案[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3):70-74
1948年,江苏的王成松,上街买东西,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临行前,把得到的两块银元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5-03-09 22:37:1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