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年,日本野心勃勃,企图通过琉球事件中的渔民归属问题,为侵台找借口。然而,琉球渔民宁死不屈,宁死不认这个日本身份。此时,日本已在台湾增兵至五千人,清廷任命沈葆桢率领淮军十三营赴台,同治皇帝更是下令:狠狠打一仗,势必将日本人赶出台湾! 沈葆桢一到台湾,立马展开防务,准备给日本都督府来个致命一击。他很快发现龟山脚下的日军都督府,决定夜袭。战前动员会上,沈葆桢搬出了岳父林则徐的名言,激励士气。炮队督司趁夜将红衣大炮悄悄运到龟山半山腰,准备在黎明时分,趁着日军防务最松懈时,来个炮轰都督府。 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军机处的十万火急廷寄到了,里面只有八个大字:“不可轻战,衅不我开。”说白了,就是不能主动开战,要等待时机,意思是日本人全面侵台再说。这意思再明白不过了——慈禧太后不想得罪日本,派沈葆桢去只是为了吓唬吓唬日本人,告诉他们大清有实力开战,但别真打。 沈葆桢无奈,只能收兵。同治皇帝得知后,气得直跳脚,因为这廷寄是瞒着他发的。他对着恭亲王大发雷霆;翁同和跪下来说了句公道话:“这恐怕不是王爷的本意,而是两宫太后的意思。”同治帝只能委屈地继续摔东西。 更让人气愤的是,这次侵台事件最终以清廷与日本签订《北京专约》告终,清廷不仅赔了10万两抚恤银,还额外支付了40万两“修道建房费”。真是可悲至极! 清廷这波操作,简直是“怂”出了新高度。慈禧太后一边喊着“大清有实力”,一边又怕得罪日本,最后只能掏钱消灾。沈葆桢的满腔热血,硬是被一纸廷寄浇了个透心凉。
1874年,日本野心勃勃,企图通过琉球事件中的渔民归属问题,为侵台找借口。然而,
菲菲评历史啊
2025-03-07 10:36:16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