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夫妻一个比一个狠!”上海男子病逝前立遗嘱,妻子仅得破车,公婆与儿媳争夺探视权,法院判决引深思。 2016年,上海金融精英王先生确诊肺癌晚期,生命进入倒计时。 面对死亡,他立下遗嘱,将上海价值千万的豪宅留给父母,老家几百万房产赠予姐姐,仅给5岁儿子40万元教育基金,妻子张琳则分到一辆旧车。 这一分配方案让张琳彻底心寒——她为家庭放弃事业,全身心照顾丈夫与孩子,最终却被排除在核心遗产之外。 遗嘱的合法性:王先生通过律师订立遗嘱,符合自书遗嘱的形式要求(亲笔签名、日期等),法律效力无可争议。 妻子的权益:张琳虽为配偶,但遗嘱未涉及夫妻共同财产分割。 根据《民法典》,遗嘱只能处分个人财产,若房产为夫妻共有,张琳应享有一半权益。但本案中,王先生可能通过遗嘱仅分配了个人份额,导致妻子所得甚微。 张琳愤怒之下携子搬离公婆家,并拒绝公婆探视孙子。公婆以“情感寄托”为由起诉,要求每月探视两次,寒暑假与孙子同住。 然而,法院判决明确:祖父母无法定探视权,监护权由母亲全权决定,除非母亲行为损害孩子身心健康,否则法院不予干涉。 《民法典》规定,探视权仅适用于离婚后非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祖父母无权强制要求探视5。 法院强调,监护人的意愿优先,公婆的亲情诉求无法凌驾于法律之上。 上海一对老夫妻原立遗嘱将房产给二儿子,后因二儿子疏于照顾,转而与大儿媳签订遗赠扶养协议。法院判决:遗赠扶养协议效力高于遗嘱,大儿媳尽到赡养义务,获得房产。 支持张琳:网友认为王先生“冷血”,妻子多年付出被忽视,公婆未尽抚养义务却争夺探视权,本质是情感绑架。 同情公婆:部分观点认为,老人失去独子后,孙子是唯一情感纽带,法律应酌情考虑“隔代亲情”。 法律局限:法院判决虽公正,但无法修复破碎的家庭关系。遗产分配不公往往成为亲情崩塌的导火索。 明确财产归属:婚前财产公证、婚后共同财产划分可减少争议。 遗嘱与遗赠扶养协议结合:若担心继承人未尽义务,可通过遗赠扶养协议保障赡养与遗产分配的平衡。 保留特留份:遗嘱需为缺乏劳动能力的近亲属(如未成年子女、残疾亲属)保留必要份额,否则法院可调整分配。 及时更新遗嘱:家庭关系变动(如离婚、再婚)时,需重新订立遗嘱,避免旧遗嘱引发纠纷。 王先生的遗嘱虽合法,却暴露了人性之困——财产分配是否应完全遵循个人意志,还是需兼顾家庭伦理? 此案警示世人:法律能裁定财产归属,却无法缝合亲情伤口。唯有提前规划、坦诚沟通,方能在生命终点前,为家人留下温情而非遗憾。 参考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关于遗嘱继承、探视权的规定。 上海法院判决案例:遗赠扶养协议优先性、共同遗嘱独立性等。 社会热点事件:独居老人遗产归国家、夫妻共同财产争议等。
“这对夫妻一个比一个狠!”上海男子病逝前立遗嘱,妻子仅得破车,公婆与儿媳争夺探视
刺挠的历史人
2025-02-23 15:34:38
0
阅读: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