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是一句流传已久的养生谚语。
意思是春天不要过早脱掉厚衣服,秋天不要过早穿上厚衣服,以适应季节变化,增强身体的适应能力。初春时节,气温波动较大,早晚温差明显,适当“春捂”可以帮助身体逐渐适应气候的变化,避免受寒生病。
“春捂”到底该怎么“捂”?该“捂”哪儿?以下是“春捂”的具体建议:
1. 颈项部保暖
为什么捂:颈项部是风邪容易入侵的部位,尤其是风池穴、大椎穴等穴位位于此处,受寒后容易引发感冒、头痛、肩颈酸痛等问题。
怎么捂:可以佩戴围巾或穿高领衣物,避免冷风直接吹到颈部。尤其是早晚外出时,更要注意颈部的保暖。
2. 膝足部保暖
为什么捂:膝部和足部是离心脏较远的部位,血液循环相对较差,容易受寒。膝部受寒可能导致关节疼痛,足部受寒则可能引发感冒或加重寒湿症状。
怎么捂:穿厚袜子或保暖鞋,避免赤脚或穿凉鞋。可以适当泡脚,促进血液循环。对于膝关节,可以穿稍厚的裤子或使用护膝。
3. 腹部保暖
为什么捂:腹部是脾胃所在之处,受寒后容易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引发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问题。尤其是女性,腹部受寒还可能引发痛经。
怎么捂:穿高腰裤或使用腹带,避免穿露脐装。晚上睡觉时可以用薄毯盖住腹部,防止着凉。
4. 其他注意事项
适时增减衣物:春季气温变化大,早晚较冷,中午较暖,建议采用“洋葱式穿衣法”,即多层穿搭,方便根据温度变化增减衣物。
避免过度捂热:虽然要“春捂”,但也不要过度捂热,尤其是孩子和老年人,过度捂热可能导致出汗后受凉,反而容易生病。
“春捂”的重点是保护颈项部、膝足部和腹部这三个容易受寒的部位,同时要根据气温变化灵活调整衣物,避免过度捂热或受凉。通过合理的“春捂”,可以帮助身体更好地适应春季的气候变化,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