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张自忠知道已被枪毙的孙二勇死而复生还要来见他时,立即就安排了副官为他重新准备了一张棺材。 一九三八年的春天,山东战区寒意未消。张自忠将军的军帐外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他的副官快步走进帐内,脸上带着几分诧异地报告说,孙二勇还活着,正在帐外请求觐见。 这个消息让军帐内的空气顿时凝固。就在二十多天前,张自忠亲自下令处决了孙二勇。如今这个"死人"却又活生生地站在了军营里,这让张自忠一时间也难以接受这个事实。他沉默片刻,随即吩咐副官去准备一具新棺材。 张自忠,这个在抗日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将领,向来以刚正不阿著称。他既是蒋介石倚重的干将,也是共产党人交口称赞的抗日名将。从"七七事变"爆发后,他就率领部队与日军展开了连场恶战。在平型关战役中,他指挥部队重创日军第五师团;在忻口会战中,他率部在正面战场上顶住了日军的猛烈进攻。这些战绩让他在军中声望日隆。 然而,张自忠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严明的军纪。在他的军队里,有一条铁律:凡是危害百姓利益的行为,绝不姑息。这种坚持,在战争年代显得尤为难能可贵。当时很多军队都有扰民甚至祸害百姓的行为,但在张自忠的部队里,这种现象却极为罕见。他常说,打仗是为了保家卫国,如果连自己的百姓都保护不了,还谈什么抗日? 一九三七年,张自忠在担任北平市长期间遭遇刺杀,当时正是孙二勇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体替他挡下了三颗子弹。这件事让张自忠对孙二勇多了几分赏识。后来,他还特意为孙勇改名为"孙二勇",并提拔他担任警卫营营长。在此后的战斗中,孙二勇屡建战功,特别是在喜峰口战役中,他一人劈杀十八名日军,威名远播,军中将士都称他为"孙十八"。 此时此刻,当副官告诉张自忠说孙二勇还活着的时候,张自忠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他只是淡淡地重复了一遍要准备棺材的命令。在场的人都明白,这位铁面将军又要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 这一刻的张自忠,仿佛又回到了二十多天前那个清晨。那时的他,也是这样沉默地坐在军帐里,面对着一个令他心痛的决定。只是没想到,命运会和他开这样一个玩笑,让他不得不再一次面对同样的抉择。 正当副官准备转身去办这件事的时候,张自忠突然开口问道,孙二勇现在什么样子。副官如实相告,说他虽然脸色苍白,但精神还算不错。张自忠点了点头,示意副官退下。军帐内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只是这份宁静中,似乎多了几分难以言说的沉重。 二十多天前的那个清晨,军营外传来一阵凄厉的哭声。一位农村妇女跪在张自忠的军帐外,哭诉着昨夜有军中之人闯入家中,糟蹋了她的女儿。那姑娘在反抗时,在歹徒腿上留下了明显的伤痕。这声声哭诉,打破了军营的宁静。 张自忠立即下令全军集合。他站在队伍前,声音洪亮地要求凶手站出来。然而面对着整齐的军阵,却无人应声。苦主就在一旁,一再坚称作恶者就在军中。张自忠当即命令全军官兵脱下裤子接受检查,他自己也不例外。这个命令一出,军阵中顿时一片骚动。 就在这时,一个身材魁梧的军官从队列中走了出来。此人正是孙二勇。当他承认自己就是那个凶手时,在场的将士们都惊呆了。要知道,这位"孙十八"可是军中响当当的人物。 早在七七事变之初,孙二勇就带领一个连的兵力,在一座桥头阻击日军一个旅的进攻,立下赫赫战功。在喜峰口战役中,他更是以一己之力斩杀十八名日军,"孙十八"的绰号由此而来。他不仅是个勇将,更是张自忠的救命恩人。就在去年张自忠担任北平市长期间,曾遭遇暗杀,是孙二勇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躯替长官挡下了致命的子弹。 面对众人的劝说,孙二勇只说了一件事:部队即将开赴台儿庄战场,那里必定是一场恶战。他年近不惑还未成家,一时糊涂才铸成大错。他没有为自己开脱,只请求能让他死在战场上。 可是张自忠看了看一旁那位面色惨白的农妇,还是坚持执行军法。他下令就地正法,并让副官准备了一笔安葬费,托付给当地乡亲安葬孙二勇。 谁知道二十多天后,这个"死人"又活了过来。原来,执行枪决的战士念及孙二勇的功劳,开枪时特意避开了要害。当地乡亲们发现孙二勇还有一口气时,便将他救了回去,细心照料。这才有了今天这一幕。 此时的孙二勇站在军帐外,向张自忠表明心迹:既然已经被处决过一次,想必不会再有第二次。他恳求张自忠准许他上战场,用余生多杀几个日本兵,以赎前罪。 张自忠听完,只是默默地看着那具新备的棺材。他对孙二勇说,他会替他多杀几个日寇,也会照顾他的老母。这番话里的意思,孙二勇心知肚明。这一次,他平静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 当第二声枪响在军营中回荡时,张自忠仍然站得笔直。在他的心里,军纪如山,即便是最亲近的部下,也不能有丝毫的懈怠。这就是他张自忠,一个宁折不弯的军人。
当张自忠知道已被枪毙的孙二勇死而复生还要来见他时,立即就安排了副官为他重新准备了
自由的百灵鸟
2025-02-22 16:49:49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