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一名连长观看纪录片时,突然嚎啕大哭,他指着里面的1956年,解放军连

文山聊武器 2025-02-21 18:54:22

1956年,一名连长观看纪录片时,突然嚎啕大哭,他指着里面的1956年,解放军连长冯学永,观看纪录片时突然嚎啕大哭,他指着里面的一个人喃喃自语道:“她是我失散10年的妻子啊!” 1946年初,中国大地刚刚走出抗日战争的阴霾,却又陷入了国共两党的内战。这一年,安徽阜阳的普通农民冯学永外出务工途中,遭遇一支国民党部队,被强行抓为壮丁。 在国民党部队中,冯学永多次寻找机会逃跑,他惦记着家中怀有身孕的妻子李秀英和年幼的大女儿。然而,战时管控严格,每次逃跑计划都以失败告终。他被编入一个工兵连,负责修筑工事和运送物资。 1949年,随着解放军节节胜利,冯学永所在的国民党部队面临崩溃。在一次战役中,部队指挥官权衡利弊后决定和平起义。就这样,冯学永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加入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开始了全新的军旅生涯。 成为解放军战士后,冯学永第一时间向组织报告了自己的家庭情况,请求联系家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邮政系统虽然依旧运行,但效率大打折扣。 更为关键的是,李秀英在这段时间里,带着两个孩子和养父母几次搬迁住所。每一次搬迁,都让冯学永寄出的信件与家人擦肩而过。那一封封满载思念的信件,或被退回,或无人认领。 在解放军队伍中,冯学永逐渐适应了军旅生活。凭借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冯学永从一名普通战士一步步成长为连长,赢得了战友和上级的信任与尊重。 李秀英失去丈夫音讯后,靠着养父养母的帮助,抚养着一双儿女,日子虽然清苦但也充实。建国后,李秀英找到了一份基层工作,因为能干负责,组织上逐渐注意到了这位坚强的妇女,吸收她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1949年底,新中国成立。冯学永抓住难得的机会,申请探亲假回乡寻找家人。然而,到家后却发现妻子一家已经搬离。 就在冯学永准备再次申请长假寻亲时,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作为一名有经验的连长,冯学永被选入志愿军队伍,踏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冯学永随部队胜利归国。此时,他已经离家七年,再次踏上寻亲之路,却依然没有找到妻子的踪迹。 1950年夏季,气象部门预测淮河流域将迎来强降雨,防汛形势十分严峻。为防患于未然,中央政府迅速组织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治理淮河工程。李秀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凭借她在基层工作中展现出的组织能力,她迅速联络起当地26名妇女,组成了一支治淮小分队。 因为突出表现,李秀英被评为"治淮劳动模范",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她的事迹被宣传部门广泛报道,照片登上了《人民画报》的封面。更令人瞩目的是,她作为主要人物被拍入了纪录片《一定要把淮河治理好》中,成为那个时代普通劳动者的杰出代表。 1956年,冯学永已跟随部队调往福建泉州驻扎。连队组织观看治理淮河的纪录片,影片中展示了治淮工程的宏大场面,以及参与其中的劳动模范们的感人事迹。 当纪录片播放到一半时,突然有人发出一声惊呼。战士们回头一看,是连长冯学永。只见他双眼盯着屏幕,泪水已经模糊了视线。随后,他指着荧幕上正在接受采访的一位女劳模,声音颤抖地说道:"她是我失散10年的妻子啊!" 放映结束后,冯学永向指导员详细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寻找妻子的艰辛历程。指导员认真听完,当即向上级汇报了这一情况。部队领导非常重视,决定协助冯学永寻找家人。 接下来的日子里,部队组织部门与民政系统展开了一场跨省协作的寻亲行动。工作人员首先通过纪录片制作单位,获取了李秀英的基本信息。随后,他们联系安徽省相关部门,核实了李秀英的身份和现居地址。 经过层层查证,确认了冯学永所言不虚,李秀英确实是安徽阜阳的治淮劳模,现已调任当地一个基层单位工作。在确认信息无误后,组织上决定先由冯学永写一封信给李秀英,以免贸然相见造成过大冲击。 信件寄出后,李秀英收到这封来自远方的信时,反复阅读信件内容,确认无误后,立刻向单位请假。在安排好两个孩子的照顾事宜,叮嘱年迈的养父母照顾好自己后,李秀英踏上了千里寻夫之路。 她乘坐的是从阜阳到上海的火车,然后转乘轮船南下,最后再搭乘长途汽车到达福建泉州。 1956年8月,李秀英终于到达了冯学永所在的部队。李秀英讲述了这些年来带着孩子生活的艰辛,以及参与治淮工程的经历。冯学永则分享了自己从国民党壮丁到解放军连长的转变,以及数次尝试寻找家人未果的遗憾。 相聚的喜悦冲淡了分离的苦涩。经过慎重考虑,李秀英决定带着两个孩子搬到冯学永驻地附近生活。部队领导对这个特殊家庭给予了极大关照,帮助他们解决了住房和孩子入学等问题。就这样,经历了十年离散的一家人,终于在命运的安排下重聚一堂。 冯学永在部队一直服役到80年代初,因病退伍后不久便去世。李秀英则继续坚强地生活着,抚养孩子成人,迎来孙辈的降生。

0 阅读:3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