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什么不原封不动照抄50年前载人登月方法? 不是做不到,是实在不划算。当年土星五号火箭的制造现场,堪称工业界的武侠世界:焊接师傅随手一抖就是毫米级精准焊缝,钻孔工人闭着眼都能在引擎喷盘上刻出玄学纹路。这些“手艺人”把毕生经验炼成了肌肉记忆,却把操作秘籍带进了棺材。 图纸倒是整整齐齐躺在档案馆,可光有图纸就像拿到菜谱却缺了火候。当年工程师在喷油孔里埋的“人工误差”,如今连3D扫描都破译不了其中奥义。这就好比现代厨子对着《食神笔记》发愁:“适量盐少许糖”到底是几克? 土星五号直径10米,比高铁车厢还胖两圈,当年全靠老师傅抡着锤子组装。如今想找能车出同等精度零件的机床,怕是比找野生恐龙还难。现代火箭工程师看着图纸直挠头:“有这功夫不如重写一套CAD参数!” 成本账更是让人血压飙升。阿波罗计划巅峰期年烧钱1700亿(换算现值),抵现在NASA四年预算。当年举国之力砸钱造火箭,如今一年百来次发射任务,专门重建生产线?资本家听了都要连夜扛火箭逃跑。 其实美国早换了解题思路——新火箭SLS比土星五号短12米,反而推力提升15%。就像智能手机取代大哥大,现代火箭用更轻的体重干更重的活。只是这技术迭代就像煲老火汤,没个十年八载出不来醇香。 登月这门手艺啊,终究是既要传得下图纸,也要续得上手艺魂。当最后一位参与阿波罗计划的老工程师摘下工牌,那段传奇就真的成了博物馆里的琥珀。
三哥:熊猫家是不是有病,发射一颗卫星为另外一颗卫星加燃料!鹰酱:什么,加燃料?
【151评论】【9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