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的大清帝国,那可是风雨飘摇,摇摇欲坠啊。慈禧太后呢,还是那个坐在幕后拉线的大佬。她对袁克文这小子那是一见钟情,为啥呢?你看他,长得那叫一个英俊潇洒,还是文人圈里的红人,诗词书法信手拈来,为人又仗义,朋友遍天下。慈禧这老太太,精着呢,她看中的可不只是袁克文的才貌双全,更重要的是,她想通过这门亲事,把袁世凯一家子都给拴在自己身边。毕竟,袁世凯手握军权,慈禧心里那是既忌惮又痒痒,想抓他的小辫子又抓不着。于是,她就打起了袁克文的主意,想让这小子娶她的侄女,这样一来,袁家不就成了她的小跟班了吗? 袁世凯一听慈禧这提议,心里那个苦啊,比黄连还苦三分。他当然明白慈禧的如意算盘,一旦袁克文成了慈禧的侄女婿,那袁家的一举一动,还不都得在慈禧的眼皮子底下?袁世凯可不想被慈禧这么拿捏着,但他也不敢直接跟慈禧说“不”,毕竟人家可是大清的实际老大啊。 于是,袁世凯急中生智,扑通一声就跪下了,连声说:“太后啊,您这可是给我出了个大难题啊。我家克文啊,早就有婚约在身了,过些日子就要娶媳妇啦。您这指婚的大好事,我们只能是无福消受喽。”慈禧一听,虽然心里不太乐意,但也不好发作,这事儿就这么暂时搁置下来了。 你看,这历史的大戏码,就是这么扣人心弦,让人看了还想再看。慈禧和袁世凯之间的这场较量,简直就是一场权力的游戏,充满了智慧与算计。咱们这些吃瓜群众啊,也就只能在一旁看个热闹,感叹一声:历史啊,你真是个让人捉摸不透的老顽童!慈禧太后轻轻摆了摆手,没再多言,两人心里都跟明镜似的,袁世凯那话,信不信两可,重要的是态度已经摆在那儿了。一回到府上,袁世凯立马召来手下,吩咐他瞪大眼睛,物色个年龄相当、门第也匹配的小姐。这边,袁克文还在外头逍遥自在呢,压根不知道自己已经被老爹“打包出售”了,他正和朋友们乐呵着呢。 说起来,袁克文虽然是袁世凯正妻沈氏名义上的儿子,但真相是,他老妈原是朝鲜那边献给袁世凯的一位绝色佳人。关于他老妈的事儿,史书上记载得不多,袁克文自己在信里提过,老妈在朝鲜那可是大家闺秀,他们三个在朝鲜待到袁克文四岁,才回到中国。因为沈氏没法生育,袁克文就被过继给了沈氏,沈氏对他那叫一个宠溺,从小要啥给啥,这也养成了袁克文后来豪爽、仗义的性子。 袁克文打小跟着名师学本事,书法写得那叫一个溜,文学上也是大名鼎鼎的“民国四公子”之一。他不仅文采飞扬,为人还特爽快,朋友遍天下。交朋友这事儿,他从不看对方啥身份,不管你是达官贵人,还是青楼姑娘,只要聊得来,他都乐意结交,说不定还能发展成红颜知己呢。他原本以为自己要娶的是叶蓁,结果袁世凯压根没给他选择的机会。叶蓁是他在青楼认识的姑娘,两人一见如故,总有聊不完的话题,叶蓁还把照片给了他,袁克文心里头早就认定她了。没想到,这照片被袁世凯给瞅见了,结果叶蓁先一步嫁给了袁世凯,从未婚妻变成了他的小妈。话说袁世凯的手下们动作真快,没多久就给袁克文找好了媳妇儿——刘尚文家的千金刘梅真。可您知道吗?因为袁世凯的大名在外,那些门当户对的家庭都躲得远远的,生怕跟袁家结亲。唯独这刘家,心里头有点怵袁世凯的权势,咬咬牙,就答应了把宝贝女儿嫁给袁克文。袁世凯一看刘梅真,嘿,这姑娘温婉贤淑,再加上当时情况紧急,也就点头答应了这门亲事。于是乎,袁克文和刘梅真这俩人,就这么糊里糊涂地成了夫妻。 婚礼那天,热闹得跟过年似的,城里有点头脸的人物都跑来祝贺,喇叭声震得耳朵都快聋了。这事儿传得满城风雨,连慈禧太后都知道了,不过人家也没说啥。 婚后的日子,袁克文可没被绑在家里头。刘梅真是个聪明人,知道袁克文天生爱自由,管也管不住,索性就由他去了。袁克文呢,虽然爱玩,但对刘梅真还是挺不错的,两人的小日子平淡中带着点小幸福。 可惜好景不长,袁克文的后半生那叫一个波折。他死活不同意老爹称帝,结果被软禁在家。更惨的是,其他兄弟因为他被过继给了沈氏,一个个跟仇人似的,几次三番想下毒害他,都没得逞。这事儿让袁克文心里头哇凉哇凉的。 袁世凯一走,袁克文也不想跟家里那些兄弟争来斗去,干脆带着老婆孩子跑到上海去了。一直到晚年,袁克文这日子可就不好过了。他没啥赚钱本事,偏偏又爱花钱,只好靠典当那些珍藏的古董过日子。到后来,连古董都当得差不多了,就开始卖自己的书法。 袁克文这一辈子啊,既有风光无限好的时候,也有诸多无奈。慈禧太后那句话,算是把他的人生轨迹给改了,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权力游戏里混,谁都逃不过命运的捉弄。袁克文的故事啊,不光是他一个人的命运起伏,更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1853年,慈禧父亲去世,16岁的她扶柩回乡,遇冷眼无数。岂料,路过清河县,知县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