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慈禧父亲去世,16岁的她扶柩回乡,遇冷眼无数。岂料,路过清河县,知县

老阿七说史 2025-02-20 17:53:53

1853年,慈禧父亲去世,16岁的她扶柩回乡,遇冷眼无数。岂料,路过清河县,知县差役送来200两白银。但没多久,知县又说:送错了! 200两不是小数目,知县赶忙叫来差役,想要追回这些银两,却被府上的师爷拦住。 知县不解,自己本来是要给同乡朋友的灵柩送银两厚葬,好巧不巧慈禧父亲惠征的灵柩,和知县朋友的灵柩同一天走水路到达码头。 派去办事的衙役还以为是一家的仪仗,误把知县的银两交给了慈禧这边,慈禧见到当地的知县送钱,特意派人登门致谢,知县这才发现银两送错了。 师爷却觉得误打误撞送错银两,未必是一件坏事,“老爷您主政一方,那皇宫里可是瞬息万变,这笔钱就当是为日后积攒功德了。” 今日惠征灵柩回乡人人厌弃,慈禧也不过是个小小的嫔妃。可是皇宫里母凭子归,当时咸丰皇帝还没有皇子。 日后若是慈禧生了儿子,难保有登上大位的那一天,到时候慈禧的身份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知县听了师爷的分析,觉得甚有道理,于是没有不管不顾的追回银两,想着如今结下善缘,日后也许会有回报。 知县的误送慈禧并不知晓,当时才十六岁的慈禧已经要为嫁人撑起门楣,其父死得窝囊,慈禧却不得不扶灵回乡,一路上遭遇了不少白眼。 惠征原是满清镶蓝旗,属于满清贵族里较为穷的那一拨,他本人也没有多大的能力,在慈禧被选中入宫之前,惠征也就是吏部的一个小秘书,平常写写文书。 慈禧选秀入宫,被封为贵人,颇受咸丰皇帝喜爱,第二年就封为嫔妃。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惠征也因为女儿的晋升,得以从不起眼的八品文官,升迁为一方大员。 不过惠征一家的政治才能恐怕都集中到了慈禧身上,惠征即使被委以重任,也只有出差错的份儿。 太平年间,惠征凭借宫里有人照应,在官职上干得也算是顺风顺水的,可是战乱纷起的时候,他不堪大用的本质就暴露了出来。 惠征在安徽任职期间,太平军大举进攻,惠征丢盔弃甲,抛下城池和民众,自个在太平军来之前就先逃到外省避难去了。 他这一逃不仅害苦了百姓,还把自己吓得惶惶不可终日,整日不是担心皇帝派人来问罪,就是担忧太平军打过来。 在江苏不久,惠征就在又惊又怕中,得了急病不治身亡,他不仅因为生前的擅离职守遭到指责,还因为死得窝囊而受尽嘲笑。 惠征一命呜呼,余下的骂名都要慈禧来背,慈禧虽然只有十几岁,可是已经是当时惠征家里最能顶事的人,她就这么带着父亲的灵柩回乡。 惠征弃城逃跑的事情传得沸沸扬扬,更有人将他死前的贪生怕死的情形传成笑话,慈禧当时只是后宫众多妃嫔中的一位,主动帮助她的人并不多。 回乡的一路上,慈禧受尽了冷眼和非议,就算是驿站的官员,知道她的身份后,对她也是爱搭不理。 妃嫔的俸禄并不高,惠征擅离职守,能回乡安葬已经是皇上开恩,更不用说操持葬礼的费用了。 古人厚葬乘风,慈禧扶柩回乡一路来早已把自己攒下的钱花的不剩多少,这时候知县送来的200两无疑是雪中送炭。 家人们都对这些银两十分疑惑,他们跟知县并无交往,知县为何要上赶着送奠仪呢? “是不是知县知道姐姐是皇妃,所以特意来用银钱讨好?” 弟妹不知朝中局势,只觉得如今家里最尊贵的就是姐姐慈禧,想来别人送银两,也多半是冲着慈禧的面子。 慈禧暗自思忖了一番,叫弟弟妹妹不要乱说话,既然别人慷慨解囊,那他们也要礼数周全,于是几人写了一封恭敬的拜帖,感谢知县的馈赠。 慈禧和知县两方,都不知对方的心思,这份阴差阳错的奠仪,让慈禧解决了燃眉之急,也给知县日后的升官埋下了伏笔。 几年后,慈禧诞下皇长子,地位非同一般,再不是当日扶灵归乡的弱女,她没有忘记知县的赠银的恩情。 在慈禧掌权之后,知县的官职也水涨船高,这位知县,就是后来深受慈禧信重的总督吴棠,他用区区200两,给自己换来一个大靠山。 参考资料:惠征-百度百科

0 阅读:1342

评论列表

TOCCATA

TOCCATA

3
2025-02-21 00:01

AI都不如

真椒傲

真椒傲

3
2025-02-21 00:00

胡说八道,那时她还没进宫呢

猜你喜欢

老阿七说史

老阿七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