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我国顶尖半导体专家李爱珍,4次申请中科院士被拒,谁料8年后,她竟当上了

上瓦州杭 2025-02-19 17:31:25

20年前,我国顶尖半导体专家李爱珍,4次申请中科院士被拒,谁料8年后,她竟当上了美国外籍院士,面对大家的质疑声,她直言感谢祖国的培养!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人才流失,四个字,却像一块巨石,压在国家科技发展的心口上,中科院90多位科研人员集体出走,3,2万科学家移籍海外,这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有多少无奈和叹息?

这股“东南风”究竟因何而起,又将吹向何方,故事得从一位福建老太太说起,李爱珍,出生于石狮市一个普通的华侨家庭,抗战时期在陶青小学的歌声里,一颗“科技报国”的种子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扎根,从泉州一中到复旦大学,再到中科院上海冶金所(也就是后来的上海微系统所),她一步一个脚印,在科研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上世纪80年代,导师邹元爔院士顶着压力,推荐她赴美交流学习,这段经历,为李爱珍打开了通往国际前沿科技领域的大门,在美国,她接触到了当时最先进的分子束外延技术,这种技术可以用来制造高质量的半导体材料,对国防、经济领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回国后,李爱珍致力于将这项技术应用于国内的研究中,冷战结束后,她抓住机会,为实验室引进了更先进的分子束外延设备,从此,她的研究驶入了快车道,当时,量子级联激光器是半导体激光领域的前沿技术,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包括环境监测、医学检测以及军事领域等等。

李爱珍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攻关,终于在2000年左右,在亚洲率先研制出5至8微米波段半导体量子级联激光器,这项成果,让中国跻身于少数掌握该技术的国家之列,李爱珍的科研成就得到了国际认可,她获得了第三世界科学院工程科学奖,并于2007年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这是中国首位获此殊荣的女科学家。

然而,讽刺的是,她在国内的院士评选中却屡屡碰壁,李爱珍的遭遇并非个例,颜宁,清华大学最年轻的博导,在结构生物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却三次落选中科院院士,最终选择前往普林斯顿大学任教,还有,每年从清华北大毕业的学生中,选择出国深造的比例也居高不下。

这些“孔雀”为何纷纷选择“东南飞”,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还是国内的科研环境和体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科研经费的投入不足,分配机制也不够完善,“中国天眼”的科研人员拿着微薄的薪水,在大山里默默奉献,与娱乐圈动辄天价的片酬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巨大的待遇差距,让人情何以堪?

科研评价体系过于僵化,唯论文论英雄,为了“帽子”、为了“职称”,科研人员不得不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写论文上,而真正有价值的科研工作反而被边缘化,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严重阻碍了科技创新。

另外,科研管理体制也存在一些弊端,学术腐败、权力寻租等现象时有发生,让很多有理想、有抱负的科研人员感到心灰意冷,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也亟待完善,国内一些高校对海外留学人员过分推崇,而对本土人才则设置了重重关卡,这种“双标”的做法,让很多国内的优秀人才感到不公平,最终选择“用脚投票”。

要留住人才,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优化分配机制,让科研人员的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这是最基本的保障,改革科研评价体系,摒弃“唯论文”的评价标准,注重科研成果的实际价值,才能让真正的科研人才脱颖而出。

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打破“双标”,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让国内外人才都能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更重要的是,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让科研人员感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才能让他们安心地从事科研工作,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人才流失,而无动于衷,只有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才能留住人才,才能让中国科技的翅膀更加丰满,飞得更高更远。

0 阅读:169
上瓦州杭

上瓦州杭

这是我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