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里的中西合璧钟楼,亮眼!
魔都上海图像
2025-02-19 13:01:19
清代,唐岱,《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册(慈云普护)》,绢本设色,纵38厘米,横40 厘米,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慈云普护,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位于后湖北岸,东临碧桐书院,环山带水,是一处寺庙风景园林。
康熙四十六年 (1707) ,康熙将北京西郊的一处园林——圆明园赐予皇四子胤禛。圆明园最初之景观便包括 “慈云普护”,不过当时称为“涧阁”。
雍正继位后,圆明园升格为御园时,风水先生说,正南建立宫门,取向明出治之意;正殿居中央,以建皇极八方拱向。本景处中轴线正北,立自鸣钟楼,楼高三丈,以应一白水星。
这座大自鸣钟,似亦称时时如意大自鸣钟,其与清漪园文昌阁自鸣钟楼、静宜园绿云舫自鸣钟楼并为清代皇家园林的三大自鸣钟楼。
皇帝驻园期间,每当整点之时,楼中大自鸣钟的报时之声都会在园中传扬。钟楼三层六角。三层为景观之处,雍正时置有“千里眼”3只,登楼可以凭此远望。“寂然群动息,隔水晚钟撞”。诗云之钟,似即大自鸣钟之报时声也。
雍正三年(1725年)六月,奏准在“涧阁自鸣钟楼”上安设铜试风旗一面,为一展翅欲飞的金凤形象,金凤脚踏宝珠,轻扬跃起的凤尾随风指引风向。慈云普护自鸣钟楼楼顶之铜凤试风旗,即风向标。
风向标是一个不对称形状的物体,重心点固定于垂直轴上,当风吹过,对空气流动产生较大阻力的一端便会顺风转动,显示风向。
雍正十年为该自鸣钟领取轮子、法条用的“厄里歪”油八两。乾隆二十四年该钟的“鱼子金漆大表盘”,遵旨拆下照旧收拾见新。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