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在农村什么样的人才能当保长?   民国时期的保长的任务是:大到传达官府

快灵风评论 2025-02-18 16:14:13

民国时期,在农村什么样的人才能当保长?   民国时期的保长的任务是:大到传达官府命令,管理当地户口,征收赋税(老百姓叫皇粮国税),派伕征丁,巡查治安,代表村民接待政府公干人员,战时为路过的队伍(不论哪派)筹备给养。小到处理村民纠纷,协调村民家庭内部关系等。   但是,民国时代,什么样的人才能当保长呢?   保甲制度源于周朝,最初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西周实行分封制,诸侯自治,导致中央对地方控制力不足,需要保甲长辅助管理村落秩序。在明清时期,保甲制度依然存在,但更多作为地方治安管理的手段,明朝规定每保设立保首一名,管理保内秩序。民国时期,保甲制虽曾被废除,但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中又被国民政府重新启用,为了加强控制,国民政府规定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保,设保长进行管理。   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当共产党在农村获得影响力时,国民党领导人蒋介石为了镇压农民运动,重新恢复了保甲制度。这会保长不再是村民推选,而是政府直接任命的官吏,其主要职责是监视农民活动,执行政府的政策,这引发了广大农民的强烈不满。   当然,民国时期,更多时候,为控制民众,政府重新运用保甲制度后,保长除因管理上的特殊需要可由政府直接任命外,往往由大家族首领担任,每月还可从属民缴纳的赋税中抽取10%作为俸禄。相较于古代,民国保甲规模扩大,保长权力加强,每个保长管辖100多户家族,拥有调动属民的大权,可随意征调壮丁充军。   因此,民国时期,不是谁想当保长就能当保长,是要经过同村大家族推荐再由乡村政府直接任命,才能当上一条村的保甲长的!   从这一点看,当上民国末期的保甲长,算是一个地方最小的官员,有一条村大部族全部税收的10%作年薪,因此,在民国末期也算是个富有人家了!

0 阅读:2
快灵风评论

快灵风评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