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俄乌冲突闹得全球都不太平,打仗这事儿,可不只是两边的人在拼命,对经济的影响也是方方面面的,尤其是能源和地缘政治这块,直接把全球产业格局都给搅乱了。现在有个很明显的趋势,就是欧洲的制造业大企业都在加快往中国转移产能,或者加大在中国的投资。这背后的原因,既有欧洲本土压力太大,被逼无奈的,也有他们看好中国市场和政策,主动做出的战略性选择。 先给大家讲几个企业东迁的例子,从化工行业到高端制造业,都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都把本土最大的工厂给关了,转头就往广东湛江投了100亿欧元,建设一体化基地。为啥呢?因为欧洲能源价格涨得太离谱了,企业运营成本太高,根本撑不下去。但中国这边能源供应稳定,产业集群优势又大,对巴斯夫来说,就是新的出路。 汽车行业也不例外,大众汽车宣布要拿出168亿元投入中国自动驾驶研发,还和小鹏合作搞超快充电网络;丰田也在加速研发本土化,让中国工程师来主导电动化与智能化技术开发。这俩汽车巨头,都在使劲儿融入中国市场,就想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 在航空领域,空客在天津的第二条A320总装线,2026年投产后,它在华产能能占到全球的20%;博世在苏州建的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基地,瞄准的就是中国绿色转型的需求。这些企业都在通过加大在中国的布局,来抓住中国发展带来的机遇。 还有一些不太出名,但在行业里很厉害的“隐形冠军”企业,也在加码在中国的研发。像德国格林策巴赫机械和嘉兴的光伏企业合作,把太阳能玻璃生产成本降低了60%;宜家也设立了零售发展中心,把中国的创新成果反向输出到全球。从这些例子就能看出来,欧洲企业都在积极和中国合作,寻求新的发展。 那欧洲企业为啥都选中国呢?中国有很多优势,就像一个“避风港”,吸引着这些企业。首先是政策方面,中国制造业对外资准入的限制都全面取消了,服务业开放试点也在不断深化,外资并购规则也在优化,就像是打出了一套“负面清单减法+营商环境加法”的组合拳。2025年新版的《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又进一步扩大了先进制造业与高新技术领域范围,给外资企业提供了更多机会。 再就是产业链,中国的产业链韧性特别强,这是别的国家比不了的。中国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和666个小类,工业体系特别完整。而且中国很多企业都是“制造基地+研发中心”的模式,技术能很快落地。就说空客天津工厂,供应链本土化率都达到60%了,抗风险能力大大提高。 能源成本和市场体量也是关键因素。欧洲天然气价格波动特别大,像化工、汽车这些特别依赖能源的产业,成本就跟着大幅上涨,只能往外转移。但中国能源价格稳定,还有4亿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市场特别大。大众中国区负责人就说过:“失去中国市场等同于失去未来”,这就能看出中国市场的重要性。 不过,欧洲企业大量进入中国,也有争议和博弈,就像一把双刃剑。有些人担心外资太集中,会挤压本土企业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高端制造领域。比如说德国马夸特集团,25年里在华三次扩产,它的精密开关技术有垄断性,就让国内中小企业竞争压力更大了。 但也有很多人持乐观态度,他们觉得外资进来,能带来技术溢出和产业链协同,能推动中国产业升级。格林策巴赫和福莱特合作,让中国光伏玻璃在全球市场份额从5%一下跃升到44%。商务部数据也显示,2024年外资对医疗设备、计算机等高科技领域投资增速超过40%,直接带动了就业和技术迭代。 从战略角度看,现在欧美想和中国“脱钩”,但中国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开放来应对围堵。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打造‘投资中国’品牌”,通过跨境服务贸易开放、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把地缘危机变成开放机遇。 展望未来,2025年中国稳外资政策进入深化阶段,有330亿美元的15个重大外资项目陆续落地,涉及新能源汽车、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德国商会做过调查,61%的德企都打算在华新增投资,超半数德企都觉得“与中国脱钩是伪命题”。 这场因为地缘冲突引发的产业迁徙,不仅体现出中国在全球供应链里“压舱石”的重要地位,也反映出世界经济秩序重构的逻辑。当政治对抗碰上经济理性,市场最终还是会做出正确选择。就像巴斯夫负责人说的:“生存是第一要务,而中国提供了最确定的答案” ,以后中国在全球产业里的作用肯定会越来越重要。
最近俄乌冲突闹得全球都不太平,打仗这事儿,可不只是两边的人在拼命,对经济的影响也
迷彩猫体育
2025-02-17 10:33:19
0
阅读:80
用户10xxx04
v
用户10xxx04 回复 02-17 20:50
%
用户10xxx04
m
用户10xxx04
_6@liyut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