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子软的人,为啥要多读历史呢?答案是,史书里的权谋争斗,就像是一场场剖析人性的手术。下面,我拿宋史里的例子来讲讲,读历史是怎么帮软性子的人改掉性格里的缺点的。 软性子的第一个毛病:太有道德洁癖。解决办法:学学范仲淹的“灵活智慧”,重新认识事情。 范仲淹搞庆历新政的时候,被守旧派各种围攻。但他没像海瑞那样硬碰硬。他想出了“三不原则”:不触犯皇帝的权威,不触碰利益集团的根本,不破坏官场现有的生态。表面上看他在妥协,可实际上,他悄悄完成了科举改革、军备革新这些重要的改变。就像他在《岳阳楼记》里写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用灵活的策略减少了阻碍,让新政多推行了好久。真正会改革的人,就像打太极一样,懂得借助制度的力量,而不是只靠道德去硬拼。 软性子的第二个毛病:做决定的时候犹豫不决。看看赵匡胤“雪夜定策”的决策方法。 公元960年陈桥兵变那晚,面对被将士们披上黄袍当皇帝这件大事,赵匡胤没被传统的忠君思想困住。他当场从五个方面考虑:时机好不好(当时后周是孤儿寡母掌权)、地理位置和军事条件怎么样(他掌控着禁军)、人心向着谁(将士们都效忠于他)、有什么风险(地方藩镇会不会反抗)、能得到什么好处(有没有统一全国的可能)。算下来成功率有82%,他就果断行动,不过还特别规定了三条:不杀后周柴氏子孙、不杀大臣、不抢百姓财物。这种靠分析实际情况做决定的方式,完美避开了优柔寡断的问题。 软性子的第三个毛病:太容易共情。学学包拯的“情绪隔离”办法。 包拯在开封府当官的时候,处理百姓的诉状,自创了“三层情绪过滤系统”:第一步,先抛开自己的个人同情;第二步,提取事情的真实情况;第三步,从法律的角度重新梳理。他侄子包勉贪污被查出来,他开启“亲情隔离”,在公堂设置东西挡住亲属的视线,然后依法判了死刑。这种把个人情感控制好,理智判案的智慧,让他成了北宋司法改革的关键人物。 软性子的第四个毛病:太依赖别人的价值判断。学学苏轼的“思想独立”做法。 苏轼经历乌台诗案后,在黄州的时候,思想有了很大转变。他不再把“辅佐皇帝成为尧舜那样的明君”当成人生目标,而是转向享受“江上清风”这样的自然之美。他通过写《赤壁赋》《寒食帖》,重新思考人生,不再被功名利禄和别人的评价束缚。这种主动摆脱世俗价值观的做法,让他在被贬的日子里,内心依然强大,不在乎外界的看法。 读历史,其实就是向古代的聪明人学习,让自己的思想更强大。当我们用范仲淹的灵活思维改掉道德洁癖,用赵匡胤的理性分析代替感情用事,用包拯的理智克制避免过度共情,用苏轼的思想独立对抗依赖他人评价,我们就相当于给自己的思想换了新的“基因”。历史可不只是一堆故事,它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大实验室,每一页都记录着能让我们变得更聪明的经验。
性子软的人,为啥要多读历史呢?答案是,史书里的权谋争斗,就像是一场场剖析人性的手
迷彩猫体育
2025-02-16 23:32:05
0
阅读:38
永不言败
[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