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强调“动则生阳”!春季尤为重要
春天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着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现在还在立春时节之中,这几天虽然有点倒春寒,但地底下的阳气已经萌动。咱们养生也得跟着节气走。
在这个时节,我们不仅要迎接大自然的苏醒,更要关注自身的养生与健康。中医养生,讲究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规律
起居有常,顺应时节
立春后,白昼渐长,黑夜渐短,人体的生物钟也应随之调整。
《黄帝内经》有云:“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意思是春季的三个月,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此时,我们应顺应自然规律,早睡早起,以顺应阳气的生发与舒展,这就叫养阳。
早晨起床后,不妨到户外走走,呼吸新鲜空气,感受春的气息,让身心都得到放松。当然,春天的天气多变,早晚温差大,要注意适时增减衣物,避免感冒。
在家里,我们也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让阳光照进来,杀菌消毒,还能提升心情。
此外,立春时节,人体新陈代谢加快,要勤洗澡、勤换衣,保持个人卫生,减少疾病的发生。
饮食调养,养肝为先
《黄帝内经》中提到,春季属木,与肝相应。立春时节,养肝是关键。
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所以春天里我们最好吃些当季应季的食材,因为它们充满生机跟肝木的舒展调达舒畅的意象是一致的。
民俗中的咬春虽然是在立春节气当天,食用一些传统食物,如春饼、春卷、萝卜等,这些食物新鲜、辛香,寓意“咬住春天的生机”,祈求新年身体康健、五谷丰登。其实,我们也可以把咬春的意象外延一点,在春天里,生机勃勃的食材都基本适合我们食用。
比如,蔬菜类:韭菜、春笋、芦笋、蒲公英、芹菜、紫苏、马头兰、豌豆尖、蚕豆、茼蒿、白菜、卷心菜、油菜、菠菜、荠菜、蕨菜、苦菜、鱼腥草、马齿苋、莼菜、枸杞芽等。
野菜类:香椿、刺五加、槐花、观音菜等。
这些食材在春天里生长旺盛,新鲜嫩绿,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又能起到养肝舒肝的作用。
同时,要避免过于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加重肝脏负担。
另外,南方朋友最近是不是发现墙皮开始"流汗"了?这回南天,外头潮气重,咱肚子里也跟灌了二两水似的。同时春天肝气旺,肝气旺也容易乘脾,导致脾虚湿重。别慌!广东的祛湿汤学起来:抓把五指毛桃、土茯苓,扔些排骨进砂锅,别忘了放两片陈皮,跟药煲有个喷嘴似的,湿气会滋滋往外跑。
运动健身,增强体质
立春后,天气逐渐转暖,民谚有"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
《黄帝内经》强调“动则生阳”,所以,春天要适量增加运动,以助体内阳气升发。
同时,春天锻炼得学柳树抽芽——慢慢悠悠的自然舒展。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这些运动强度适中,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调节心情。当然,运动前要做好热身准备,避免运动损伤;运动后也要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让身体得到充分的恢复。
记住后背要捂严实,老话说的"春捂秋冻"可不是乱说的。
情志调节,保持乐观
立春时节,万物复苏,人们的心情也应该随之变得愉悦起来。
但你发现没?最近脾气好像也容易急,这就对了!因为春天除了肝气舒展,其实肝气也容易旺,跟地里要发芽的小葱似的,憋着劲儿往外拱。这时候可不能憋着,也别乱发脾气,《黄帝内经》中提到“怒伤肝”,因此我们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志,保持乐观的心态。
这里教您两招实在的。早上起来,按按脚背那个太冲穴。就大脚趾和二脚趾骨头缝中间,摸着酸胀的地儿,边按边吐气,跟放车胎气似的,把肝火慢慢撒出去。
如果配着茉莉花茶喝更带劲,看着小白花在水里打转转,跟肝气顺溜了一个道理。
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妨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多与家人、朋友交流,分享彼此的快乐和烦恼,让心情得到释放。
此外,还可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读书、画画、听音乐等,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防病保健,未雨绸缪
立春时节,虽然天气逐渐转暖,但早晚温差大,气候变化无常,容易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各种疾病。因此,我们要做好防病保健工作,未雨绸缪。
首先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其次要加强营养摄入,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还要关注天气预报,适时增减衣物。
对于老年人、儿童等易感人群来说,立春时节更要加强防护,到人多的地方,最好还是戴上口罩,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春时节是一个充满希望和生机的季节。大家最好在中医的养生智慧指引下,顺应自然规律,调整起居饮食,适量运动健身,调节情志心态,做好防病保健工作,一起生活得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