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弥留之际的邓稼先向中央提出一份建议书,指出世界上的核弹理论水平接近极限,接下来重点可能不在大型核武器身上!为了让国家不再落后于人,他联合于敏向中央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邓稼先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小时候并没有显现出什么特别的天赋。可是,他从小就有一股倔劲,不甘心平凡。1958年,他响应国家号召,毅然投身到原子弹研发的队伍中。 就这样,邓稼先的人生轨迹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很清楚,中国要想实现真正的强大,必须依赖强大的国防,而核武器无疑是最具威慑力的武器。为了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幸福,他开始了艰苦的科研工作。 从原子弹的研发到氢弹的试验,邓稼先一步步推动中国核武器技术的突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科学家们常常在暗无天日的实验室里埋头苦干,肩负着国家的重托。 邓稼先一生与核武器结下了不解之缘,但他的命运,也在一次核试验中发生了改变。 1979年,中国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核试验,但结果却不如预期,核弹未能按照预定方式爆炸,而是直接落地。 当时,邓稼先负责整个核试验项目,看到这一幕,他顿时感到心头一紧——这意味着前期的所有努力都可能化为泡影。 没有任何犹豫,邓稼先决定亲自前往现场收集核弹碎片。虽然在场的许多人都担心核辐射的危险,但他毫不犹豫地说:“你们没有人比我更了解。” 尽管核辐射的风险极高,邓稼先还是坚持前行,这份毅力让所有人感动。 然而,最终的结果是,邓稼先还是不幸被辐射污染。尽管他嘴上说没有事,但他那时身体的变化已经很明显。 许多人都注意到,他变得比之前衰老得快,身体也愈发虚弱。但邓稼先依然没有停下脚步,他继续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甚至在病床上仍然思考着下一步该如何进行核武器的研究。 1985年,邓稼先被诊断为直肠癌晚期,这对于他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可是,邓稼先从未有过半点懈怠,尤其是在他意识到自己的时间所剩无几时,他更加迫切地想要为祖国做点什么。毕竟,整个中国的核事业仍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 在临终前,邓稼先和自己的好朋友、战友于敏一起,密切探讨着中国核武器的未来。他们都知道,随着核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上许多核大国的技术水平已经接近极限。 核武器的未来发展,将不再只是研制更强大的大规模武器,而是向小型化和更高效的实验室模拟技术发展。 邓稼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联合于敏写了一份建议书,提交给了中央。他们建议中国的核研发要注重小型核武器和实验室模拟的技术突破,以避免在国际上落后于其他大国。 尽管他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但他依然全身心投入这份工作,希望自己的建议能够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指引方向。 邓稼先的一生并不注重个人荣誉,他在科学研究中投身其中,永远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甚至连自己生活的待遇都极为简朴。 有一次,杨振宁来到病房探望他,问他拿到了多少奖金。邓稼先没有多想,笑着伸出两根手指,说道:“20块,原子弹10块,氢弹10块。” 这种朴素、无求的心态,深深触动了杨振宁,也让人看到了邓稼先作为一个科学家的真正伟大。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的心脏最终停止了跳动。临终时,他留下了那句简单而坚定的话:“我——死而无憾。”这句话,凝聚了他对祖国、对科研、对事业的所有热爱和奉献。 邓稼先去世后,他的贡献和精神依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中国的核事业在邓稼先的努力下逐渐崭露头角,逐步走到了世界前沿。 他不仅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的科技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名字,不仅是中国核武事业的象征,更是整个国家崛起的见证。 邓稼先的精神让我感到深深的敬佩,他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只关心国家的未来,关心科技的进步,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如今,科技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像邓稼先这样默默奉献的先驱者。他们的努力,成就了我们今天的中国。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要不忘历史,珍惜现在,勇敢走向未来。
信源:邓稼先忍着巨大病痛 为中国写下核事业建议书——看看新闻Knews2021-07-16
雷霆
大国巨匠!民族脊梁!致敬!
用户14xxx44
祖国和人民永远怀念邓稼先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HT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增强中国人民的信心和抵抗侵略的底气。致敬英雄们!
轩轩
感觉一点都不现实,氢弹是原子弹引爆的,肯定会有用氢弹引爆的核反应 威力肯定巨大
行者孙
向为国铸利剑的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致敬!
常叹此身非我有
“小时候并没有显现出什么特别的天赋”——邓稼轩是当年回国的那群知识分子里最年轻的博士——年仅26岁的留美博士!——当年的博士含金量之高不是今天可比的——作为对比:爱因斯坦只有大学文凭(他的博士称号是靠后来的论文被大学授予的实际只读过大学),但他班那届毕业的只有5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