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一声巨响,一架正在7300米高空飞行的飞机,突然变成”敞篷飞机”。飞机顶棚爆裂,乘客头顶出现一个35平米的大洞。瞬间冷风呼啸,乘客缺氧尖叫,机身剧烈摇晃,机上人员命悬一线。 1988年4月28日,这本该是一个平常的日子。阿罗哈航空243号班机准备执行一趟从夏威夷希洛到檀香山的例行航班,全程也就35分钟。 这架波音737已经在两座小岛之间飞了19个年头,熟门熟路得很,机龄虽大,倒也一向安全。 机长罗伯特、副驾驶马德琳都是经验丰富的老机组,对这条航线了如指掌。 登机的89名乘客看着这趟航班就像家常便饭一样,有的拿出书看,有的闭目养神,也有的闲聊几句。 乘务长兰辛更是这条航线的元老级人物,37年的空乘生涯里,这个航班恐怕飞了不下千次。飞机准时起飞,稳稳当当地爬升。 到了7300米的巡航高度后,阳光透过舷窗洒进机舱,人们沐浴在暖融融的光线里,一切都显得那样惬意安逸。兰辛正忙着为乘客分发饮料。 一位乘客无意中瞥见了登机门附近的一道裂缝,虽觉得有些异样,却也没太在意,毕竟飞机不都是这样飞过来的嘛。 兰辛恰巧走到客舱前部,伸手去递一杯咖啡,就在这时,"砰"的一声巨响,飞机的顶棚突然裂开。 瞬时,一个约35平米大的洞口出现在乘客头顶。兰辛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巨大的气流吸了出去,就这样凭空消失在蓝天白云中。 冷风从洞口呼啸而入,客舱内的氧气骤然稀薄。 乘客们这才意识到大事不妙,有的尖叫,有的祈祷。 一名空乘被飞舞的碎片划伤,鲜血直流躺在过道上。 飞机的颠簸越来越剧烈,强烈的气流冲击着机身,仿佛随时都有解体的危险。 驾驶舱内,罗伯特和马德琳面面相觑,这一幕发生得太突然,他们也一时间不知所措。 就在这时,大量文件资料从破损的驾驶舱顶被气流卷起,到处乱飞。 两位机长不得不一边尽力躲避,一边奋力控制住颠簸的机身。 飞机还在高速飞行,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谁也说不准。 罗伯特很快意识到,他们必须尽快下降到安全高度,否则机舱的破损会越来越严重,机上人员随时有生命危险。 罗伯特当机立断,一边死死抓住操纵杆,一边大喊让副驾马德琳立即呼叫塔台请求紧急降落。 马德琳强忍着巨大的压力和眩晕感,拼命向地面通报了飞机失压的险情,请求就近机场放行降落。 塔台很快回复,表示茂宜岛的卡胡鲁伊机场已经做好迎接他们的准备。 得到塔台回应,罗伯特心中略感宽慰,但形势依然严峻,飞机在剧烈颠簸中根本无法正常操控。 当飞机好不容易降到3000米的高度时,罗伯特才发现,操纵系统的液压装置竟然也遭到了损坏。 这意味着,他只能手动操作起落架和襟翼,难度无疑又增加了几分。 眼看跑道就在前方,罗伯特试着放下起落架,左右两侧的指示灯亮了,前轮的却怎么也亮不起来。 罗伯特心里一沉,莫非前起落架出了故障? 如果只有后起落架着地,飞机很可能会直接撞毁在跑道上。 但是此时油量已经不多,根本没有时间盘旋检查。 马德琳灵机一动,让塔台派人用望远镜仔细观察飞机的前轮。 结果传来,前起落架确实已经放下!尽管指示灯坏了,但这个消息无疑让机组和乘客都松了一口气。眼看希望就在前方,罗伯特一咬牙,准备最后的冲刺。 跑道上,救援车辆已经整装待发。消防车,救护车,警车,拖车,应有尽有,数百名救援人员严阵以待。 卡胡鲁伊机场虽然不大,但为了这架破损的飞机,他们已经做足了准备。 米雪儿再次挨个检查乘客们的安全带,确保每个人都做好了迫降准备。 透过破洞,她看到海岸线越来越近,心中默默祈祷,但愿奇迹能够降临。 在机长罗伯特和全体机组人员的共同努力下,243号航班最终安全迫降在了茂宜岛的卡胡鲁伊机场。 虽然飞机的机身损毁严重,但除了不幸被吸出机外的乘务长兰辛外,其余机上人员都幸免于难。 接下来的几天里,搜救队出动直升机和舰艇,在事发海域附近进行了大范围搜索,但始终没有兰辛的消息。 这位可敬的空中女战士,生前兢兢业业,临危不乱,她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乘客,自己却永远地留在了天上。 随着搜救工作的终止,人们开始反思这起事故的原因。 调查人员仔细检查了飞机残骸,发现机身多处存在疲劳损伤和腐蚀的痕迹。 原来,这架飞机虽然服役19年,飞行里程却已经超过了89000次,大大超出了波音737的设计寿命。 频繁的起降和夏威夷湿热多雨的海洋性气候,加速了飞机的老化。 更令人吃惊的是,阿罗哈航空公司的维修记录显示,这架飞机在过去几年里从未进行过严格的全面检修。 公司为了节省成本,常常忽视螺栓的更换和裂缝的修补,日积月累的疏于维护,终于酿成了大祸。 调查结果公布后,阿罗哈航空公司受到了民航局的严厉处罚。 他们不得不对所有老龄飞机进行了全面的安全排查,并修订了维修规范。 这起事故也成为了航空史上一个深刻的教训,敲响了飞机维护的警钟。
最近乘坐加拿大航空公司的飞机,发现加航和国内航班有一个小小不同。国内航班的卫生
【17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