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3月,中国代表团去科威特谈建交问题,下榻在喜来登饭店。晚饭后秦鸿国与李少丹去饭店外转了一圈儿,发现出租车都是奔驰,感叹:科威特人真富! 在1971年3月中国代表团去科威特谈建交问题,中国代表团按照规定去到科威特的喜来登饭店,那里是专属于外交官们的地方,在来之前中国的外交官还特意叮嘱他们,别找错地方了。 在喜来登饭店下榻后,便整理了他们这次带来的东西,国旗,礼品,护照,等中国特色的食物,更是参考了我国与其他不同类型的国家的建交文本,还预先拟了一份"中科建交联合公报"草案。 在经过宫达非大使同意后,把文本翻译成阿拉伯文,然后把中、阿两种文字的文件各打印三四份带着,以防丢失。 这是草本是作为双方谈判的原始依据和基础,在谈判中要是有需要协商的条件,都可以另外再添加上去,李少丹检查了这些东西才放心去吃饭。 晚饭后秦鸿国与李少丹去到饭店外转了一圈看看,发现这里停着的车都是奔驰的,两人站在路边,便有出租车司机过来问要不要坐车。 秦鸿国拒绝了,在司机走后感叹道:"咱们的外交官大使的车子也才奔驰300,这里开出租车的都是奔驰250了!科威特人真富!" 两人散步时间过得很快,没多久就已经将近十点半了,回去后休养了一晚上,第二天拿出来全部的精气神来谈建交的问题。 中国代表团这次来是带足了诚意,带了国内的很多特色,彰显自己的诚意,来当做见面礼的中国的外交大使临行前便说了:"若是能建交就好,不能建交也憋勉强,这次是台湾问题可能会是最容易卡壳的地方,到时候好好商量。" 代表团们谨记大使说的话,在谈论到台湾问题上两方给出的草案有所出入,便仔细倾听科威特他们的意见。 在海湾战争后科威特采取封闭保守的排外政策,海湾战争把阿拉伯国家震得四分五裂。 所以科威特政府以反对和支持这次战争来划分敌友,在中国大使来之前更是关注关于台湾的问题,因为科威特当初还跟台湾签订了建交协议。 在看到中国大使拿出来的草案,在经过一番仔细的对比后,发现问题还是在台湾上面。 最后科威特大使询问:"台湾属于中国领土?不是独立的一部分?" 中国大使回答:"协议文案已经明确地表示了,科威特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那么也是属于我们不可割舍的一部分,而中国也只有一个台湾!" 最后科威特承认了台湾是属于中国的一部分。 之后科威特官方便没有再提出什么问题,只是后悔当年还跟台湾签订了建交协议,最后科威特决定取线变通的方法来解决与台湾的建交协议。 只要不公开使用"断交"、"驱台"和"责令限期闭馆或离境"等言辞,而是主张两国建交公报发表后,科方宣布"中止与台的一切官方往来,迫其主动断交,闭馆离科"。 这样的办法是让台湾主动离开,那就跟科威特没关系了。 在完成建交之后科威特的大使们留下了他们,为他们举办晚宴来庆祝建交完美完成。 在宴会上科威特的大使,为他们准备了丰盛的晚宴,来庆祝建交。 就连用来洗手的水里还加入了玫瑰花瓣跟柠檬,这就让中国代表团觉得很是豪华了,从来没有这样的待遇过。 更是在还没有上正菜前,就端上来了许多的开胃小菜,沙拉,苹果汁,菠萝汁,西瓜汁应有尽有,一张长桌子都被摆得满满当当的,这些蔬菜跟水果再国内没有这样做过的,科威特的美食做法也让他们感觉到很是特别。 在正菜还没有开始之前,他们都没有动筷子,遵守着主人先动筷他们这些客再动筷的原则,最后一道硬菜上了一整只烤全羊,烤的外焦里嫩,看一眼就让人忍不住流口水了,从这也看到了科威特对于建交的态度。 这顿饭是吃的他们胃口大开,很是尽心,对待科威特的安排很满意。 中科两国在1971年3月22日正式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中国由此成为第一个同科威特建交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标志着中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虽然最终达成了建交,但从谈判过程可以看出,科威特在中国和台湾的问题上还是采取了比较审慎的态度,没有一开始就明确表态。 这反映出科威特基于自身利益考量,在处理与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关系时有其复杂性。 中科建交谈判也凸显了中国外交坚持原则、灵活务实的一贯作风。 为了维护一个中国原则,中方在涉台问题上寸步不让,最终促使科方接受了中国的立场。 同时为推动谈判进程,中方也体谅科方顾虑,在具体措辞和处理方式上给予灵活考虑。 从科威特的富庶程度可以看出,这个海湾小国凭借丰富的石油资源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 建交之初,中科两国在经贸等领域的合作还很有限。 随着双方交往的深入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后来中科关系得到长足发展。
1971年3月,中国代表团去科威特谈建交问题,下榻在喜来登饭店。晚饭后秦鸿国与李
熹然说历史
2025-02-13 23:10:1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