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开年,基金市场冰火两重天。一边是AI、黄金主题基金狂飙突进,单月涨幅动辄30%;另一边却是百亿基金阵营的“缩水”——曾经动辄千亿的顶流产品,如今规模普遍腰斩,400亿以上仅剩1只。
但越是震荡市,越能检验基金的“真功夫”。当市场被热点裹挟时,百亿基金既要扛住规模的压力,又要跑赢指数、守住收益,堪称“戴着镣铐跳舞”。2024年,全市场29只百亿级主动权益基金中,仍有6只逆势斩获超10%的收益,更有银河创新成长A以39.74%的年回报登顶榜首。这些“能打”的百亿基金,究竟靠什么在巨浪中稳住船舵?
顺便拉了一下规模破百亿的主动权益基金:
共计21只,其中
张坤管理的易方达蓝筹精选混合374.98亿、
朱少醒管理的富国天惠成长混合(LOF)A240.13亿、
谢治宇管理的兴全合润混合(LOF)228.70亿、
刘彦春管理的景顺长城新兴成长混合A219.05亿。
其他几只均在100多亿规模。
从收益上看,有13只基金在今年取得了正收益。近3年业绩看,仅仅有3只基金取得正收益。
从相对收益看,近3年沪深300指数-4.54%;从这个角度看,近3年跑赢沪深300的也仅仅有3只。
再回到标题的问题,能打的百亿基金基本“全军覆没”。这些基金及成名的基金经理,规模多起于2019年主动基金抱团消费医药的时候,当时百亿基金不计其数;基金经理管理规模破千亿也不在话下。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抱团瓦解;规模大的基金,船大不好调头或者本来就是主题基金,相关行业回调,也难以独善其身。
基金规模起于业绩,也终于业绩。A股市场,还是一个交易的市场,大规模基金确实不如小规模的灵活。到目前为止,管理大规模基金,对于基金经理来说,仍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到而今,指数基金大发展,大家已经忘记曾经的明星基金经理;唯一能想到的就是看到持仓里亏损的基金,起来骂两句。
另外,还有这一只基金——大成高鑫股票A类92.59亿+C类39.43亿。也算是“准百亿”规模基金。
近3年涨24.99%,跑赢沪深300指数近40%。规模上来后,看看刘旭能否延续辉煌。
理性看待“大象起舞”
百亿基金的沉浮,像一面镜子照出市场的真相:规模不是原罪,但管理能力才是核心。大成高鑫股票A连续7年跑赢沪深300,靠的是对科技制造的深耕;银河创新成长A“死磕”半导体,用行业Beta叠加个股Alpha穿越牛熊——它们的成功,本质是“专注力”对“规模诅咒”的突围。
但投资者也要清醒:百亿基金≠稳赚不赔。即便规模庞大,选错赛道也可能深陷泥潭8未来的基金战场,AI、机器人等新势力来势汹汹,传统百亿基金必须用业绩证明自己仍是“最优解”。
或许,普通基民最该记住两句话:
1、别把规模当信仰,能持续创造超额收益的才是真王者;
2、与其追逐“顶流”,不如在均衡配置中等待“长跑者”的爆发。
毕竟,基金江湖从不缺神话,缺的是穿越周期的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