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游牧民族的历史 中原王朝的更替顺序:夏商周三代、秦、汉、魏晋南北朝

国学文化鉴 2025-02-13 12:37:13

我国游牧民族的历史 中原王朝的更替顺序:夏商周三代、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 游牧民族的草原王朝更替顺序是: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满族。 这八个部族里的最后两个,蒙古和满族,是我们相对最熟悉的,分别在中原建立了元朝和清朝。其中蒙古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鲜卑;而满族是女真的后人。 匈奴约在公元前3世纪,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它的鼎盛时期是在西汉,大致就是卡在秦皇汉武这两位雄主的中间。所以,关于中原王朝抗击匈奴的故事,最有名的就是秦始皇时期的蒙恬,和汉武帝时期的卫青、霍去病。 鲜卑是和匈奴同期的游牧民族里,还有一支实力不弱的部族,名字叫“东胡”。秦汉之际,东胡被当时强大的匈奴打败,然后分裂为两部:乌桓和鲜卑。 源于鲜卑的三个著名复姓:拓跋、慕容、独孤,您一定会觉得很耳熟。在五胡十六国这个大分裂时期,鲜卑也分裂成为三部:北、东、西。北鲜卑就是拓跋氏一族,公元386年建立了北魏,并于439年统一了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开始大举汉化。纪录片《中国》的第八集“融合”,就是讲的拓跋宏开启民族融合大幕的故事。 柔然,我们是比较熟悉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对抗的就是柔然。关于柔然的来源,没有统一结论,起源于匈奴、东胡、鲜卑的各种说法都有,也有说是原来拓跋氏的奴隶一族。柔然的崛起,很简单,就是当拓跋鲜卑建立北魏,入主中原后,草原王朝霸主的位子就空了出来,而填补进去的,就是柔然。公元四世纪后期至六世纪中叶的100多年里,柔然与北魏和南朝,形成了长期并立的局面。 突厥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它在兴起前,归附于柔然,并且是奴隶身份,专门负责炼铁,被称为“柔然锻奴”。突厥的崛起,同样和中原的乱局有关。公元534年,享国148年的拓跋氏北魏,分裂了,变成了东魏和西魏两个国家。与突厥联合起来对付柔然的,是西魏。公元551年,西魏公主远嫁突厥;552年,突厥打败柔然;553年,突厥西魏联军再破柔然;555年,柔然最后的可汗被杀。然后,突厥的势力越做越大。到了581年,隋朝再次统一中原时,突厥趁着新王朝立足未稳,向隋朝发起了大举进攻。隋文帝杨坚不得不发兵抵御,并修筑长城,同时挑拨分化突厥内部,导致突厥分裂成东西两部,并发生内战。 契丹,在突厥代表草原部族,和中原的隋唐王朝对抗时,还有一些游牧部族独立存在着。其中有两支,都在突厥的东面,分别是契丹和室韦。这两支可谓同宗同源,都起源于东鲜卑。室韦中有一支叫蒙兀部,后来西迁离开了根据地,并逐步统一了草原各部,发展形成了后来赫赫有名的蒙古族。而先于室韦发展起来的,就是契丹,同样,机会来自于中原王朝的内乱,那就是后唐安史之乱及五代十国时期。 契丹的故事我们就相对比较熟悉了。他们在五代时期建立了辽国,太祖叫耶律阿保机。他的儿子耶律德光做了第二任皇帝,从后晋皇帝石敬瑭手上拿到了燕云十六州。 女真,《天龙八部》里,有一个完颜阿骨打。这个完颜阿骨打,就是女真人的首领,后来的大金国开国皇帝,不仅灭了契丹,他死后的第五年,北宋也被金国所灭。然后开启了一百多年,金与南宋相对峙的局面。女真的前身,在隋唐时期叫黑水靺鞨,根据地就是当时室韦和契丹的东面。契丹建辽,其实整个国家所处的地理环境非常尴尬。简单来说,就是被许多山脉分割成了好几块,比如南北走向的太行山、大兴安岭、黑山等;东西走向的燕山、阴山。 中国古代的游牧民族,虽然部族众多,但能够形成称霸局面的,追根溯源,主要就是匈奴、东胡、靺鞨三支。 匈奴 发源地是蒙古高原,在秦汉称霸。 同样,称霸于隋唐的突厥,主要活动范围也是蒙古高原。 虽然突厥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但它极有可能是匈奴的一支。 东胡 发源地是东北地区,被匈奴打败后分裂成鲜卑和乌桓。鲜卑汉化后,剩余部分演化成柔然。被突厥击败的柔然,又分化成室韦和契丹。室韦的蒙兀部最终演化成蒙古族。 靺鞨 也是东北地区的古老游牧民族,靺鞨的意思是“林中人”。靺鞨中的一支,黑水靺鞨,是女真的前身。而女真最后发展成为满族。 最后,再补充两个虽未曾称霸,但也很重要的部族:回鹘和党项。 回鹘是由回纥改名而来,鹘念hú,后来叫畏兀儿,最后变成我们现在熟悉的维吾尔,从发音上来看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回鹘是一个和唐朝保持紧密关系的游牧民族。上文中提到的东、西突厥,在灭亡后不久,又建立起了后突厥王国。 正是在唐朝和回鹘的联合攻击下,后突厥只存在了半个多世纪便亡国了。另外,后唐平定安史之乱,回鹘也做了巨大贡献。后来,随着唐帝国的进一步衰落,契丹人称霸了草原,回鹘被迫西迁到了现在的新疆地区。 党项人建立了那个“神秘的”西夏。西夏享国189年,前期和北宋、辽,后期和南宋、金并立。

0 阅读:32

评论列表

江渐月

江渐月

3
2025-02-14 21:58

[赞]

猜你喜欢

国学文化鉴

国学文化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