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东北野战军司令部接到举报:“第23师某负责同志纵容妻子,大肆贩卖烟土敛财。”野司高度重视 ,随即组织调查组,里里外外搜查了该同志的住处,却没有找到一点烟土。谁料调查组组长往摇篮里一看,发现了猫腻。 1948年,东北的解放战争进入最后的紧要时期,此时的东北野战军正准备进行一场全力的大战。 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司令部却收到了一封举报信,信中称第23师某位同志思想作风不端正,严重违背党的初心和宗旨,任凭自己的亲属贩卖烟土。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军队的纪律尤为重要,任何违反军队纪律的行为都是对军心的一次冲击,损害军队的形象和战斗力。司令部的领导们深知此次事劲的危害性,容不得马虎和犹豫,立即就组织了一支调查组。 经过调查组的再三确认,信中提到的这位同志,正是23师的师长,张德发。 张德发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幼小的时候他就亲眼目睹了村里地主对村民的残忍剥削,自那时起他就萌生了打倒土豪地主的想法。当共产党在农村开展土地革命时,革命思想觉悟高的张德发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我军部队,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 作为普通战士的张德发凭借自己立下的战功从班长到团长,最后又到师长。在任职期间,他先后参与了鄂豫皖和川陕两大根据地的开辟和建立,积累下了丰厚的军事和组织经验,为我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后来日军开始侵华,张德发被任命为某师的一个团参谋长,后来又被提拔为团长,然后又升为旅长。 1946年,张德发被组织派往东北继续解放战争,还担任刚成立不久的第八纵第23师师长。 东北战场的特殊局面与张德发过往的作战理念,存在显著差异,虽然他不断转变自己的指挥方法以适应新的战场,但是战争的局势没有给他留下足够的时间,在后续的指挥中,张德发的指挥问题暴露的越发明显。 1948年的春天,我军试图对国民党的军队发动一次迅猛的打击,然而张德发在此次战斗中指挥不利,导致部队行军缓慢,给了国军可趁之机,甚至整个战局都受到了拖延。 在战后追责大会上,上级领导一致认为张德发在部队指挥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对敌军的战术部署无法做出准确判断,使得整个大战场的战斗进程收到了阻碍。 也就是在这同一时期,这封举报信又将张德发的名字引入了大家的视野,虽然说张德发的作战指挥方式落后影响了战局,但是这也并不能代表张德发这个人是“错误”的,他曾经也为我党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当这封信出现后,人们也还是非常震惊地。 很快,调查组就来到了23师的驻地。调查组率先对张德发的交际圈子以及日常的行踪进行了侦察,随后又来到了张德发的家中。 望着眼前身为师长的张德发的住所,与普通士兵的住所几乎无异,屋内的摆设几乎没有,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调查组的成员们没有放过屋内的一丝一毫,进行了仔细的搜索,但是最后却没有丝毫发现。 这种结果让调查组的成员们感到非常的困惑,举报信不可能随便就这样污蔑一个部队领导,敢写这封举报信证明肯定是有所发现,但是如今却什么也没有搜查出来。 正当大家不知所措时,队长的目光看向了房间内的一个摇篮内。摇篮内正式张德发的孩子,此时正值春天,天气还凉,所以孩子身上也还裹着厚厚的褥子,这一切看起来貌似很平常,但是队长却发现有些不同。 虽说当时天气依旧寒冷,小娃娃们身上确实都裹着褥子保暖,但是张德发的这个小孩未免也有些太厚了吧,正是这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细节,被队长敏锐的察觉到了。 队长小心翼翼的揭开了孩子身上的襁褓,眼前的镜像让在场的所有调查队员都惊呆了,之间揭开襁褓后,里面塞满了用油纸包裹的烟土,还能闻到烟土散发出的刺鼻的味道。 张德发边叹息边低下了头,原来是张德发的妻子暗地里做起了贩卖烟土的生意,为掩人耳目,还利用孩子作掩护。 很快,调查组就将确切消息以及证据上报给了司令部,野司领导得知此消息后大为愤怒,立即下令将涉事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就这样,张德发被撤去了职务。 通过这次时间,东北野司司令部认识到了全军上下纪律整顿的重要性,于是借此机会,野司领导开始在全军范围内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纪律整顿活动,经过此次整风活动,全军上下明显士气得到了提升,整治出许多隐藏在部队内的恶性事件,对部队实现了一次“大扫除”。
在1944年的一次战斗中,随着日军的慢慢逼近,团长下令:“立即开炮!”,但掷弹手
【11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