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国庆酒会上,出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一幕。朱德、彭德怀、叶剑英等一众开国元勋排队挨个向一个士兵敬酒。这个士兵就是特等功臣谭秉云,在朝鲜一个人硬刚美军一个坦克师,还刚了8个小时! 古人常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来形容将军之勇武善战。然而,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一位普通士兵以一人之力完成了类似的壮举。凭借着一支枪和三颗手雷,他孤身一人成功阻击了美军一个师长达8小时之久,为我军的安全撤退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这位英雄就是国家特等功臣,一级英雄谭秉云。 1953年冬,谭秉云从抗美援朝战场复员回到家乡——四川省江津县(现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刚回到家时,恰逢县房管所的工作人员上门收取房租。由于家庭贫困,年迈的父母只能靠务农维持生计,生活拮据,房租早已拖欠多时。如果谭秉云当时告诉来人自己是转业军人,甚至是战斗英雄,家里肯定能够得到一些政府的帮助和照顾。但他并没有这样做,二话不说,转身便拿出了自己的转业费,毫不犹豫地为父母交上了房租。 转业回乡的第三天,谭秉云在街上碰到了一位在县委机关工作的朋友。朋友曾在《人民日报》上看到过一篇报道,讲述了反坦克英雄谭秉云的事迹。朋友随即询问他是否就是文中的英雄人物。谭秉云思索片刻后,点头承认自己便是那篇通讯文章中的主人公。 当地有关部门得知这一情况后高度重视,立即将他召来,核实情况并查看相关证件、勋章和文件。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向部队发出了电报进行查询。很快,部队的回电确认了谭秉云确实是江津白沙人,曾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 1951年10月1日,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周年的国庆庆典正在举行。在充满喜庆氛围的国庆酒会上,一个令人难忘的场景正在上演: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元帅、叶剑英元帅等开国元勋们,正排着队向一位年轻的士兵敬酒。这位接受元帅们敬意的士兵,就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特等功臣谭秉云。 这一幕在当时的酒会现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平日里威严的军中统帅们,此刻却以如此谦逊的姿态,向一名普通士兵表达敬意。但了解谭秉云事迹的人都知道,这份敬意来之不易,是用鲜血和勇气换来的至高荣誉。 就在这场国庆酒会的几个月前,谭秉云还在朝鲜战场上,以一己之力阻击了整整一个美军坦克师长达8个小时。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不仅挽救了数千名志愿军战士的生命,更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略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在酒会现场,彭德怀元帅亲自为谭秉云倒酒时说起了那场战斗。作为志愿军总司令的彭德怀,对谭秉云在390高地上的英勇表现记忆犹新。 朱德总司令也对谭秉云的事迹赞叹不已。在他看来,谭秉云不仅展现了中国军人的英勇无畏,更体现了志愿军战士们不怕牺牲、敢于担当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正是志愿军能够在装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依然能与强敌抗衡的关键所在。 在阻击敌人坦克之前,谭秉云已经两次荣立三等功。第一次是在他刚刚抵达朝鲜时,为了尽快赶赴前线,谭秉云带领着班里的战士日夜兼程。朝鲜的寒冷天气虽然是十月,但寒气刺骨,战士们的武器几乎都快无法握住,许多战士因此生病。 然而,他们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走不动了,谭秉云背着他们;累了,他就背起枪。无论多么困难,他从未放弃任何一个战士,最终他们全员安全到达指定地点,没有一个掉队,也没有迟到。凭借这一表现,谭秉云荣获了三等功。 1950年12月,因敌军的封锁,谭秉云一行与后勤部队失去了联系,粮食断绝。面对缺乏食物的困境,战士们只能靠树叶充饥。但即使如此,他们依然顽强地抵挡住了敌人的一次次进攻。谭秉云再次荣获三等功。而在成功阻击坦克之后,他更是被授予了“反坦克英雄”和“特等英雄”等一系列光荣称号。 朝鲜战争结束后,谭秉云与其他英雄一样,受到了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之后,他回到了家乡。然而,由于当时信息传播的限制,很多乡亲并不知道他的英勇事迹,他也将“功劳簿”深藏在心底,不愿为人所知。 1960年12月,已经是县民政局科长的谭秉云带着几名下属到某镇开会。在会议期间,大家提议到附近炸鱼,改善伙食。然而,炸鱼时发生了意外,导致人员受伤。尽管谭秉云当时正在主持会议,并未参与其中,但他在向县委的报告中却承认自己知道有人去炸鱼,却没有及时制止。他认为,自己应该承担责任,甚至要求加重处分,以儆效尤。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主席和国家领导人提倡火葬政策,这一政策在当时受到不少民众的抵制。为了推动这一政策,谭秉云自愿担任火化工,成为了人们口中的“抬棺人”。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再次展现了他对党和国家的忠诚。 199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国庆大典上,76岁的反坦克英雄谭秉云站在人群中,望着各种战车和新型坦克隆隆驶过天安门广场,热泪盈眶。这不仅是对他一生的英雄事迹的肯定,也是对那个时代所有革命者坚持和付出的深刻纪念。
1951年国庆酒会上,出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一幕。朱德、彭德怀、叶剑英等一众开国元
运赛过去
2025-02-12 20:32:48
0
阅读:0